2012年11月09日05: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
|
五位一體
【報告原文】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從四位一體上升到五位一體,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范圍,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代表認為,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王富玉代表認為,五位一體,五個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紐帶。比如文化建設提供的是不竭源泉,社會和諧則是我們發展的基石,而生態文明的建設則保證了可持續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代表表示,經濟發展創造“中國奇跡”,如果其他幾個方面跟不上,特別是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跟不上,就會造成短板效應,制約發展。
如何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理念?周生賢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力推進。環保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環保戰線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中國環保新道路,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勇擔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人民網記者 孫秀艷 楊雪梅 李智勇)
建成小康
【報告原文】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十八大報告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符合中國現實國情,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 江蘇省宿遷市委書記繆瑞林代表說。
云南省鎮康縣南傘鎮紅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畢世華代表理解的“全面小康”就是豐衣足食、家家都在好房子里住、經濟收入來源渠道多、有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有多余的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
過去十年,中國由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這十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2%和8.1%,是新中國歷史上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
“13億人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不僅是中國人的創舉,也將是人類歷史的奇跡。”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侯元代表說。
畢世華代表認為,要破解制約邊疆民族地區奔小康的瓶頸,近要抓產業、遠要抓教育,必須雙管齊下。希望國家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尤其在交通、醫療、養老、教育上要有更多傾斜。而要真正實現小康目標,更重要的還得靠自身埋頭苦干、自力更生。
(人民網記者 申 琳 賀 勇 胡洪江)
四化同步
【報告原文】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堅持四化同步,必將促進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大幅上升,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使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更顯著。”四川達州市委書記焦偉俠代表說。
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到2011年,全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達到了51.27%。這表明我們已經告別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相互促進,既是為工業化創造條件,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涉及大量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具體問題,”焦偉俠代表說。
“把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起來可以提高效率,也是提高工業經濟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有的地方把信息化理解偏了,以為信息化就是買設備。”新疆克拉瑪依市市長陳新發代表說,“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最重要的是管理,其次是標準,第三是數據,第四是軟件,相對而言,硬件恰恰是最簡單的。”
在未來二三十年里,我國每年將有1000多萬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必然會帶來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 “這個過程中必須要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陳新發代表說,“堅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一項開創性工程,有利于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人民網記者 于 猛 楊明方 周舒藝)
兩個翻番
【報告原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代表們認為,雙指標同步提出,說明我們不是一味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而是下決心更加重視居民收入的提高。內蒙古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廷·巴特爾代表說:“報告針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提出明確的倍增目標,這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反映了我們黨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執政理念,讓人倍感溫暖。”
代表們認為,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在不斷發展、完善,目標更高,標準更嚴。“實現這個溫暖人心的目標并不容易,這是黨和政府在改善民生上自我加壓。”廷·巴特爾認為,居民收入是硬指標,比起其他的民生指標更直接、更現實,最具有幸福感。甘肅省扶貧辦主任、沙拜次力代表認為,將“收入翻番”確定為奮斗目標,更加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關注民生的基本立場。
從統計數據看,十六大以來,年均經濟增速超過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1%,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報告中提出兩個翻番的要求,給我們明確了農村今后的發展道路,為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種糧大戶葛浩新代表信心滿滿。
“收入翻番需要強有力的經濟支撐,這需要我們緊緊扭住發展不放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做大做好‘發展蛋糕’。”廷·巴特爾說。
(人民網記者 孟祥麟 賀 勇 曹樹林)
美麗中國
【報告原文】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美麗中國”、“三個發展”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完全符合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眾的長遠根本利益。”浙江省政協代秘書長孫文友代表說,探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理應成為大家的責任和共識。
這些年黨和政府在生態文明的發展進程上持續推進。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10年下降12.9%;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十一五”期間,中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孫文友說,2003年浙江省委就作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決策,2010年,又出臺《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要走生態立省之路,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
“十八大報告中所指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讓我們感到無比振奮。”四川省眉山市委書記李靜代表說,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更是每一位領導干部義不容辭的職責和擔當。
“報告堅定了我們打造美麗賀州的決心。”廣西賀州市委書記彭曉春代表認為,作為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應該努力追趕,謀求跨越,在這一過程中,更要把保護生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當作第一位的責任。
(人民網記者 周舒藝 于 猛)
文化活力
【報告原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從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將“文化軟實力”寫入大會報告;從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從完整意義上制定“文化強國戰略”,到十八大報告再度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首先必須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貴州民族歌舞劇院院長殷文霞代表認為,“文化創造必定在文化改革發展中實現,過去我們是幾年排不了一出戲,現在通過轉企改制,面向市場,走向觀眾,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世界第一出版大國、第一電視劇大國、第一廣播大國、第一動漫大國……過去10年,文化消費日益擴大、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創造活力迸發。數千家報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發行企業,2100多家文藝院團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從事業單位轉變為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
“文化創造必須立足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包括了他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費者和享受者。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就是要讓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進而通過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國家歌劇院院長、俞峰代表說。
作為第四版《洪湖赤衛隊》“第三代韓英”的主唱,國家一級演員劉丹麗代表見證了這部經典的生命力,“社會需要、群眾認可,藝術的價值才算得到了體現。正因如此,我們才一直堅持三貼近,堅持送歡樂下基層,藝術家的文化創造力要想持續迸發,必須從封閉的劇場走向廣闊的生活大舞臺。”
(人民網記者 楊雪梅 孫秀艷 杜 榕)
本版照片由人民圖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