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一定要擺正個人的位置和心態

    —重溫陳雲《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

    盧毅

    2025年07月11日08:37    來源:學習時報222

    原標題:一定要擺正個人的位置和心態

      延安時期,陳雲擔任7年中央組織部部長,參與組織培養和選拔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為黨的隊伍和黨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5月9日,他在黨的七大上發言時根據自己對干部隊伍整體狀況的了解,批評了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驕傲自滿情緒,號召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這個發言后來收入《陳雲文選》第一卷,題為《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今天重溫這篇經典文獻,對於新時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黨內一部分干部中間,有一股驕氣”

      陳雲在發言開頭就尖銳指出:“這七年來我看到一點,就是在我們黨內一部分干部中間,有一股驕氣。什麼是驕氣?就是驕傲之氣。”許多人喜歡受吹捧、喜歡人家說他好,說他有功就舒服,不願挨批評,說他犯錯誤就不舒服,“有的人只能升官,不能降級,有功必居,有過必避”,有功的時候他一定當仁不讓,有過錯的時候批評他,他總是想很多道理來為自己辯解。這種狀況在延安整風后雖有較大改進,但尚未絕跡,在“很大”的一部分干部中仍然存在。

      陳雲根據自己的觀察判斷指出,這些帶驕氣的干部既有地方的,也有軍隊的。與此同時,這種驕傲之氣在下級干部、中級干部、高級干部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他深入分析,下級干部和高級干部的驕氣雖然性質一樣,都是覺得自己有功勞就驕傲自滿,但二者的“包袱”有所不同。這裡的“包袱”是指“共產主義者的思想裡有個人主義的成分”。下級干部“包袱”還不算太重,陳雲形象地比喻說:“下級干部雖然背個人主義這個‘包袱’,但他只能背那麼多。比如當一個連長,他只能背一條被單,兩雙鞋子,一包牙粉,一把牙刷,身上隻有這一點。”而高級干部的功勞比較多,因此“包袱”重得多,“大干部、大頭子,黨頭、軍頭,就有大行李。有被子,有褥子,有時候有兩條被子,還有毯子”。

      在陳雲看來,高級干部責任重大,如果背上個人主義的沉重“包袱”,肯定影響其前行的步伐,“那危險性一定大於下級干部、中級干部”。他語重心長地說,軍隊是拿槍桿子的,干部的責任很大,高級干部的責任更大,關系到人民能否翻身解放、解放得早還是遲、少犧牲還是多犧牲幾十萬人,可以說“決定著中國革命的命運”。高級干部既然擔負如此重任,就一定要兢兢業業,防止驕傲自滿,一切應該丟的“包袱”統統丟掉,否則便是沒有對人民盡到責任,“人們說中國共產黨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是否對人民盡了責任,可以考驗誰是優秀子孫,誰是不肖子孫”。

      “任何人離開了人民,離開了黨,一件事也做不出來”

      陳雲深入剖析“驕氣”的思想根源,指出有的人之所以驕傲自大、背上個人主義“包袱”,是因為沒有正確看待功勞。這裡有三個因素: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絕不可把次序顛倒過來。首先,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無論英雄好漢存在與否,革命都不會停頓,“老百姓還是要革命的,黨還是要繼續前進的。可見頭一條不是英雄好漢,而是人民”。因此在對待功勞時,一定要把人民放在首位。第二是黨的領導,陳雲強調對黨的作用必須有充分估計。他舉了軍隊的例子,共產黨的軍隊之所以打不垮,就在於有黨的領導。長征中天天行軍打仗,戰士非常疲憊,但如果上面決定要打,任何人都可以馬上投入戰斗。長征時條件那麼艱苦,但誰也不願意到別的地方去,一直跟著隊伍走,“因為這種隊伍是共產黨的隊伍”。在別的軍隊裡,一個連長、團長、師長叛變,就可導致整支部隊嘩變,可是共產黨的軍隊誰也帶不走,這就是黨的力量。老百姓擁護共產黨,也是因為黨的影響。老百姓“隻看見你是共產主義者、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為人民謀利益。這一切証明我們黨的力量是偉大的”。

      至於個人的作用,陳雲認為當然不能完全否定,有時還會起很大的作用,但“根本的東西是老百姓,是共產黨”。一個人工作做得不錯,那也是在黨的領導之下,適應群眾的要求,做了一點事而已,不能因此驕傲。況且每個人在工作中都難免犯錯誤,客觀情況可以做到十分,因為自己有缺點,隻做到八分或六分、五分,這種情形是很多的。對此,陳雲反問道:“那這裡頭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客觀情況很好,本來可以做到十分,但因為自己有錯誤,沒有一點成績或隻有二分、一分成績,錯誤有八分、九分,“非但無功,過錯一大堆”,那就更不應該驕傲,更不能“把個人的作用看得過了頭,看得太大”。

      陳雲嚴肅指出,在黨的歷史上曾經有人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覺得個人作用大得很,超過人民,超過黨,最后跌倒爬不起來。陳雲通過反面案例闡明了一個道理:個人的作用是有的,不過自己不要估計太大了,“任何人離開了人民,離開了黨,一件事也做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擺正個人位置,擺正自己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的位置,決不能沾沾自喜、居功自傲。

      “我們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

      個人主義的表現,一方面是沒有正確看待功勞,另一方面也沒有正確對待錯誤。陳雲認為一個人犯錯誤除了立場不正、心術不正之外,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未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於是行動也跟著錯了,這種情況很常見,人人皆有。人難免會犯錯誤,但是態度要正確,“假如你有錯誤,人家講了,就請教請教,問一問人家怎樣看法,糾正一番,以后可以少犯錯誤”。但在現實中,往往有人因為要面子,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一旦被批評就不高興。針對這種心理,陳雲明確提出:“我們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並說:“有的時候你愈要面子,將來就愈要丟臉。隻有你不怕丟臉,撕破了面皮,誠心誠意地改正錯誤,那時候也許還有些面子。”

      “共產黨員參加革命,丟了一切,準備犧牲性命干革命,還計較什麼面子?”應該把面子丟開,講真理,怎樣對於老百姓有利,怎樣對於革命有利,就怎樣辦。共產黨人肩負重任,如果強調講面子,在討論問題時,就會不客觀,看問題就有個人的角度,有利於他的面子,就贊成﹔對於他的面子不好看的,便不贊成。而如果一切從自己面子的角度出發,“討論問題、看問題攙雜個人得失在裡面,立場不正,就不會看得很清楚,不會講真理,結果一定害人害己”。這就深刻揭示了“講面子”的危害性。

      在發言的最后,陳雲解釋了為什麼在黨的七大上講這個問題。他強調當時正面臨一個很重要的時機,“我們是處在決戰的前夜。我們有這樣的志向,要解放全中國,使全中國的人民起來,把政權拿在手裡。要做這件事,而且馬上就要做,開七大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任務”。而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決戰,全黨的任務是要增加力量。增加力量的方法很多,對個人來說,要增加又要減少,增加就是要學習,減少就是把“包袱”放下。陳雲指出:“放下‘包袱’也是增加力量。這個力量的增加是不可估計的。如果我們的同志都把心擺得非常正,非常實事求是,毫無個人主義,可以抵得十萬軍隊,一百萬軍隊,這是無敵的力量。”

      陳雲關於“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的論述,針對當時黨內滋生的驕傲之氣提出嚴厲批評,並分析根源、對癥下藥,強調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在今天仍留給我們諸多啟示。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切實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正確對待批評與監督,勇於自我革命,堅決克服個人主義,努力擔負起歷史和人民寄予的重托。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