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Wang Jiaxiang 1906.8.15~1974.1.2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49.10~1959.9)。安徽涇縣人。1925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干事、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旗報》、《實話報》總編輯。1931年去中央革命根據地,任蘇區中央局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人民委員會外交人民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1934年當選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后增選中央政治局委員。長征時期為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之一。曾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1937~1938)。1938年回延安,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八路軍軍政學院院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部長。在此期間當選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49年7月參加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商談籌建大使館事宜。建國后,擔任首任駐蘇聯大使(1949~1951)、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1951~1966)。任職期間,參與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外工作方面的許多重大決策,參加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是劉少奇率領的出席蘇聯共產黨第19次代表大會的中共代表團成員。1953年兼任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1954年出席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出席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1956年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60年代初,根據當時國內外情況,提出適當調整對外政策和策略的四項建議:(1)發表聲明,正確全面地闡明我國的對外政策是和平外交政策;(2)對外有必要采取緩和的方針,避免加劇緊張局勢;(3)在國際斗爭中注意策略,對孤立和分裂中國的圖謀保持高度警惕;(4)對外援助必須實事求是,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