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青團新聞

    “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馬劍霞:青春獻給山里娃

    2013年06月19日08: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qū)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微寄語:青春只有一次,應該把它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馬劍霞脾氣倔,這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大坪子鄉(xiāng)是出了名的。這個外鄉(xiāng)來的年輕女孩,在“沒人愛來,來了便走”的大坪子鄉(xiāng)中心校一待就是10年,當上了“沒錢、沒資源”的校長,被網友稱為“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

    師專畢業(yè)時,身邊的同學想方設法留在城市任教,她卻偏偏要去山溝里當老師;在艱苦環(huán)境下撐了幾年,領導有意調她離開,她卻偏要留下;被網絡捧紅后,有了更多的資本向上級討要資源,她厚著臉皮為學生、為學校爭取政策,卻絲毫未顧及自己的未來,還是留在大坪子鄉(xiāng)。

    大坪子鄉(xiāng)中心校的偏遠,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曾多次到學校采訪過馬劍霞的資深記者這樣評價:“我到過不少偏遠山區(qū),這是我走過最難走的一條路。”大坪子鄉(xiāng)是雷波縣唯一一個不通公路的地區(qū),從縣城到鄉(xiāng)里,只有一條兩尺寬的羊腸小道依山盤旋而上,去位于山梁上的大坪子鄉(xiāng)中心校,唯一的方式是徒步。

    在這條路上,馬劍霞摔過很多次。她每周下一次山,到鄉(xiāng)上的集市買一次菜,吃一周。學校沒有冰箱,天氣熱時,菜和肉很快就腐爛了。

    艱苦的條件導致這所學校留不住人。從2007年馬劍霞被任命為校長開始,這里先后來過20多名教師,最后都由于各種原因“調離”了,唯有馬劍霞,堅守至今。

    她在這里當起了“沒人愿意當”的校長。她四處奔走,募集善款、索要批文,把中心校辦成覆蓋1至6年級的完小,當時包括4個村小的學生在內,學生增至150多人。2008年7月,大坪子鄉(xiāng)中心校17名小學生畢業(yè),結束了鄉(xiāng)中心校沒有小學畢業(yè)生的歷史。

    在她的努力下,大坪子鄉(xiāng)的孩子們第一次集體做了課間廣播體操,第一次參加了“六一”兒童節(jié)活動,第一次嘗試辦起了紅領巾廣播站,當起了小小通訊員。

    如今,大坪子鄉(xiāng)中心校有8名教師,114名學生,教師的平均工資已經從馬劍霞剛來時的200多元漲到2000余元。因為“最美鄉(xiāng)村女教師”的出現,雷波縣從不多的財政收入中特批了10萬元給學校用于校舍屋頂和墻面翻新,社會各界人士也對學校、貧困學生給予了各種幫助。

    前不久,她就在黨的十八大參會期間“厚著臉皮”向坐在自己身邊聽會的四川省電力公司老總王抒祥要了價值19萬元的資助。馬劍霞一邊說,一邊不好意思地低頭笑著,她告訴記者,王抒祥在了解了自己和大坪子鄉(xiāng)中心校的情況后,客氣了一句,“以后有困難可以找我”。

    她便馬接下話茬,“我們學校確實很困難,孩子們冬天連一件像樣的棉衣都沒有,全是洞。”出乎意料的是,僅僅一頓午飯的工夫,她就接到了四川省電力公司團委書記打來的電話,“問我需要些什么資助,我也沒客氣,就要了老師的筆記本電腦、學生過冬的棉服和課桌椅。”

    這兩天,棉服和筆記本電腦已經到位了,課桌椅也將很快運抵。

    馬劍霞現在的想法是,趁著學校還受領導關照、自己還被輿論關注的時候,能多為孩子們爭取一點。“以后如果我有更高的發(fā)展平臺,我會為學校、為涼山州的山里娃爭取更多。”她說。(王燁捷)

    (責編:喬業(yè)瓊、楊媚)


    相關專題
    · 中國共青團新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