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民警孫建設:"社區群眾工作其實很簡單"    1995年從部隊轉業來到社區,孫建設在社區民警的崗位一干" />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人物周刊】社區民警孫建設: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1995年從部隊轉業來到社區,孫建設在社區民警的崗位一干就是18個年頭。孫建設總結的社區管理經驗是:只有讓管理者變成發動者,動員起群眾的力量才能真正把工作搞好。

    頭條人物
    社區民警孫建設: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今年57歲的孫建設,2008年當選全國“優秀社區民警”;2010年獲“全國愛民模范”榮譽稱號;2011年當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稱號。他十八年如一日,扎在文昌社區,服務社區居民。【詳細】

      五步工作法密切警民關系
      “初任社區民警時,到北山社區入戶走訪登記,居民們不是‘鐵將軍’把門,就是吃‘閉門羹’,偶爾見了面也是冷若冰霜。”孫建設說,為了盡快打開工作局面,他到街頭巷尾同社區群眾、下崗職工拉家常,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經過3個月的艱苦奔波,他將轄區內的常住人口、暫住人口的情況全部摸清。【詳細】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在建設那里,群眾的事兒再小都是大事。”他所負責的23棟樓有1304戶居民,對他的稱呼有老孫、大哥、大伯、大兄弟、大侄子……很難聽到“孫警官”這3個字。社區群眾的疾苦冷暖始終掛在孫建設的心上,他有個常年在手的小冊子,上面記滿了社區的各種情況。他還親手繪制了一張社區平面圖,上面特別標出了一些重點需要照顧的困難戶。【詳細】

      下班擔當“網絡警察”
      雖然是個“50后”,但孫建設很時尚,他提出了建設“網上派出所”的設想,并將自己的電子信箱、QQ號碼及電話號碼制成卡片發放到群眾手中。為保證與群眾及時在線交流,他下班后在家當起了“網絡警察”,他到社區采集各種信息,隨時錄入、更新,保證信息資源準確。接受居民咨詢,匯總破案線索,將原有社區警務的工作方法與信息化建設巧妙結合。【詳細】

      ·【最美基層干部】 社區民警孫建設:做社區百姓全天候守護人
    黨員風采
    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繪出中國農村"現代畫"
      采訪吳棟材,讓人震撼的同樣是他的手,那只因保家衛國而受傷致殘的右手。吳棟材正是靠這只殘疾的手,以巨大的魄力和巧妙的智慧,帶領鄉親們在曾經的長江灘涂上,繪出了一幅“小鎮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的中國農村“現代畫”。
      永聯是1970年圍墾建村,直到1978年,吳棟材受上級指派擔當第五任黨支部書記時,這里依然戴著“最小、最窮、最落后”的帽子。正是這個“外村人”的到來,開啟了“華夏第一鋼村”崛起的傳奇篇章。 【詳細】
    山西原平市子干村黨支部書記栗翠田的故事
      記者來到滹沱河畔的子干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栗翠田帶領全村60多名黨員,沖在前頭,干在地頭,幫在屋頭,使一個七凌八亂的村莊充滿生氣,集聚人氣,不但保持了10年零上訪的和諧穩定,而且農民人均收入也從10年前的1200元躍增到去年的5556元,呈現出村和萬事興的喜人景象。
      2002年,村兩委班子唱對臺戲,干不下去辭了職,心眼活泛、人緣又好的栗翠田走上了當家人的崗位。在群眾眼里,他跑買賣,種樹苗,賺了錢,但不嫌貧愛富。【詳細】
    記獨龍族干部高德榮:老縣長的愛民心
      高德榮是一位從獨龍江走出來的獨龍族干部,不管他在什么崗位,不管他走到哪里,從來都不曾忘記過是獨龍江鄉親們哺育了他成長,教會了他做人。
      在自己參加工作的38年時間里,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基層、在群眾中間度過,他始終站在群眾中間,堅持著巍峨的高黎貢山、清澈的獨龍江水賦予他的堅毅淳樸、正直清廉的本色。 【詳細】
    身邊的感動
    楊大可:“新型知青”讓村民嘗甜頭
      這里曾是云陽縣最貧困的山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如今,海拔1000多米的無量山上,梨樹漫山遍野,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
      1999年,楊大可從四川大學應用電子系畢業,即被成都一家通訊公司錄用。走出大山跳出“農門”,是許多山里娃一輩子的夢想。就在家里人為他能在城里扎根感到高興時,楊大可卻決定,辭掉工作回老家創業。【詳細】
    張建寧:最在乎社區居民評價
      在城墻下窯洞里住了幾十年的單身漢趙財今年搬進廉租房,享受著城市低保。能過上這樣的日子,趙財打心眼里感激鹽池縣南關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建寧。自2003年掛職社區黨支部書記以來,張建寧時時替困難群眾操心忙碌,被社區居民稱為“貼心人”。
      “常年為居民的家常小事忙得不可開交,但這會兒你讓我說幾件,還真的說不上個一二三。”近日,張建寧接受采訪時顯得很靦腆。南關社區貧困人口比例大,扶弱助困是張建寧最主要的工作。 【詳細】
    記七旬老黨員義工高會學
      他已年過古稀,從事教育事業50余載,退休10余年來,一直從事義務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從1990年以來,一直從事義務授課,與墾利縣婦聯在墾利縣和興隆兩個街道聯合創辦了“流動家長學校”,并擔任主講教師,不畏風雨、兢兢業業,先后到34個村莊流動講課。他就是老黨員高會學。
      走進72歲的高會學老人家中,桌子上擺著葡萄干等零食。在客廳中有架電子琴,上面還有3個樂譜。書房中有打印機等辦公用品、高會學已經頭發花白,但是言語很流暢,思維敏捷。 【詳細】






    我要發表留言(現有留言: 條)
    • 匿名發表  署名:
    • 驗證碼:

    •    
    • 留言須知
    • 編輯: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