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思想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命題,但改革要首先從思想入手,改革的思想沒有形成肯定是假改革、偽改革。改革的思想要形成,筆者認為必須從打破“官本位”思想壁壘開始。
“官本位”思想,實質是個人利益至上的思想,這與黨的宗旨是相違背的,各級黨委、政府如果不打破這一壁壘,改革的步伐就邁不開、邁不出,只能換湯不換藥,原地打轉。三中全會的改革是一種利益的重組,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從改革的實際出發(fā),自覺從“官本位”思想解放出來,做到放權、讓利。
放權、讓利,首要的是破除“特權思想”。改革開放35年來,一些部門和個人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zhèn)人化的思想傾向,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了謀私的工具,而且認為這是正當?shù)摹⒑侠淼模枚弥托纬闪恕疤貦嗨枷搿薄!疤貦嗨枷搿钡男纬桑欢ǔ潭壬现L了“官本位”思想的膨脹,真是誤國誤民、害人害己。
打破“官本位”思想壁壘,僅從思想教育抓起是不夠的,關鍵還要靠制度、法律來解決。核心是做到“三個規(guī)范”,規(guī)范政府行為,讓政府的權力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規(guī)范干部行為,讓所有干部都依法辦事、依章辦事;規(guī)范考核辦法,充分運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結果,做到獎懲兌現(xiàn),獎優(yōu)罰劣,形成鮮明的政策導向。
破除“官本位”的政策導向至關重要,必須旗幟鮮明地鼓勵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具體工作中,要樹立“三種導向”,即鼓勵優(yōu)秀年輕干部到基層去任職,特別是到邊遠的貧困地區(qū)任職;加大從基層一線選拔干部的力度,讓干的好的有奔頭,不讓老實人吃虧;注重從實踐中、實際工作中選拔干部,不能臨時抱佛腳,憑票、憑分,唯學歷、唯年齡、唯性別選拔干部,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
解決“官本位”思想,必須走群眾路線。要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經(jīng)常化,不斷鞏固和提高黨員干部的群眾觀點,不斷增強和提升運用群眾路線的能力和水平。當黨員、干部都能把群眾路線當成法寶,做到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時,“官本位”思想就會減弱、衰退、甚至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