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國邊城龍州,每當紅棉花開的時候,人們總會想起1930年鄧小平在廣西龍州領導發(fā)動的武裝起義和創(chuàng)建的紅八軍。
紅八軍軍部舊址位于龍州縣城新街19號,這里原是瑞豐祥錢莊,由一幢法國建筑風格的樓房和一幢中式傳統(tǒng)建筑組成。為發(fā)動和領導龍州起義并創(chuàng)建紅八軍,鄧小平在1929年和1930年,先后兩次到龍州,都在這里辦公和居住。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紅軍樓”。1995年12月,經(jīng)自治區(qū)黨委、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樓前兩株高大茂盛的柏樹是鄧小平當年親手栽種的。1974年,鄧小平還托人打聽這兩棵柏樹的生長情況。
1929年6月,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有意與我黨合作。中共中央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派鄧小平、張云逸等一批黨的高級干部到廣西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發(fā)展工農運動,并在龍州等工農運動基礎比較好的地區(qū)組建工農赤衛(wèi)隊,為武裝起義做準備。
龍州地處廣西左江地區(qū),是中越邊境的重鎮(zhèn)。左江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反壓迫的革命傳統(tǒng)。
1882年,法國侵略者企圖占領整個越南作為基地,進而侵略中國的廣西和云南。他們覬覦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龍州。
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抗法名將劉永福的黑旗軍和馮子材的萃軍用這些鐵鉤、土刀和簡陋的護甲打敗了手持洋槍洋炮的法國侵略軍。然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和約》。
進一步陷入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買辦官僚壓迫之中的左江地區(qū)勞苦群眾,在當?shù)剌^早接受和傳播革命思想的啟蒙人高孤雁的宣傳組織下,反帝反封建反壓迫的革命情緒日益高漲,龍州首先成為左江地區(qū)農民運動的中心。到1927年初,左江地區(qū)就建立了59個農民協(xié)會。
1929年10月,當時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反蔣失敗,鄧小平抓住這一時機,果斷決定由俞作豫帶領廣西警備第五大隊開赴龍州,為在龍州集結武裝力量并發(fā)動武裝起義做準備。
1929年12月初,鄧小平在廣西右江地區(qū)布置好百色起義的準備工作后,立即率領嚴敏等一批共產(chǎn)黨員從百色到達地處廣西左江地區(qū)的龍州,傳達中央關于舉行龍州起義并建立紅八軍的指示。
起義前,鄧小平在龍州多次和李明瑞懇談。在鄧小平的啟發(fā)下,李明瑞決心投身革命,參加龍州起義。
此時,已率領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到龍州的俞作豫,一方面發(fā)展農民武裝,一方面以廣西省主席俞作柏的名義任命自己為廣西全邊對汛督辦署督辦,兼任龍州關關監(jiān)。李明瑞則以廣西綏靖司令的名義,收編和控制了左江地區(qū)的桂系舊部和地方山頭武裝,為龍州起義、創(chuàng)建紅八軍和左江革命根據(jù)地做好了各項準備。
二月的龍州,春寒料峭,被人們譽為英雄樹的紅棉花正迎風綻放。
1930年2月1日,在鄧小平領導下,龍州起義勝利舉行。左江地區(qū)工農群眾和革命武裝匯集龍州,宣告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成立。中央任命鄧小平任紅八軍政委,俞作豫任軍長。
紅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成立后,頒布了《中國紅軍第八軍實施政綱》:對外擴大反帝運動,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軍事方面聯(lián)合工農,匯合朱、毛紅軍,奪取兩廣政權,以戰(zhàn)爭方式消滅國民黨軍閥;政治方面推翻軍閥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
1930年2月7日,鄧小平在紅八軍軍部召開軍委和左江特委聯(lián)席會議,傳達中央精神,確定了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和發(fā)展左江革命根據(jù)地的大政方針。
左江地區(qū)的革命風暴風起云涌,成為當時全國矚目的革命根據(jù)地。
龍州起義的革命風暴震驚了法帝國主義,他們害怕龍州的工農革命損害他們的在華利益,于是在中越邊境調兵遣將,以武力威脅,派飛機入侵龍州上空,被紅八軍擊落。
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起了左江人民的義憤。1930年2月19日,紅八軍在龍州召開軍民反帝斗爭大會,將法國領事和傳教士驅逐出境。為此,黨中央在《紅旗》刊物上發(fā)表了題為《赤色的龍州》的社論,高度贊揚紅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以及工農群眾的英勇反帝精神。
1930年3月20日,國民黨趁紅八軍主力分赴各縣剿匪反霸,不在龍州之機,以四倍于我的兵力“圍剿”龍州,軍長俞作豫率領紅八軍守城部隊和赤衛(wèi)軍浴血奮戰(zhàn),因敵眾我寡,最后決定撤出龍州。第一路游擊大隊政治部主任嚴敏指揮雷獻廷營和陳洪深機槍連負責掩護。他們扼守橋頭與敵人展開一次又一次殊死搏斗。嚴敏、陳洪深等數(shù)百名紅八軍將士為保衛(wèi)龍州壯烈犧牲在鐵橋和兩岸。
龍州失陷后,紅八軍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向右江地區(qū)靠攏。紅八軍沖破敵人的重重圍追堵截,歷經(jīng)7個月,轉戰(zhàn)7000里,在廣西凌云縣與紅七軍勝利會師。1930年10月,紅八軍編入紅七軍序列。
龍州起義在左江地區(qū)播下了革命火種。紅八軍主力轉移后,留在左江地區(qū)的農民赤衛(wèi)隊堅持游擊斗爭,革命紅旗一直飄揚在左江的紅土地上。
龍州起義和紅八軍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紅八軍軍部舊址的保護工作。1985年2月1日,龍州起義紀念館開館,收藏革命文物400多件。
60多年后,鄧小平在回憶龍州起義的歷史時說:“革命勝利的果實,是烈士們的鮮血凝成的。紅八軍和人民革命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