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用系統化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認真學習領會其精神實質并指導工作實踐,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用系統化思維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重大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舉世矚目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退化、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的沉重代價。面對這一嚴峻挑戰,習近平同志站在關乎民族未來和鞏固我黨執政地位的高度,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方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指明了破解生態環境領域深層次矛盾的治本之策。
精辟分析了生態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作出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論斷。習近平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針對人類過度開發資源、破壞環境的問題,他引用古代先哲“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的警示,告誡我們,人類作為自然鏈條的一部分,必須按照“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的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覺把生產生活行為控制在自然承受的范圍之內。這些論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汲取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精華,從整體性、關聯性的角度指出了自然要素之間的休戚與共關系,是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遵循。
深刻反思了資源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揭示了生態環境主導文明興衰的客觀規律。習近平同志放眼千年世界和中華文明史,縱觀古巴比倫、樓蘭古國的歷史變遷,鮮明地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欠賬太多。習近平同志指出,現在不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代價,我們別無選擇。全黨同志都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了從根本上扭轉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追求經濟增長的狀況,他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告誡我們“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些重要思想歸結到一點就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生態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決定性作用。
全面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政方略,豐富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體系。這集中體現在習近平同志對我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的一系列新概括和再升華之中。關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他指出,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并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從而把生態文明擺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謀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略時,他強調,要劃定生態紅線,按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這樣,就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更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要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對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建立完善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要終身追究責任。這些,對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對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行為有著極強的約束力。
用系統化思維加強環境保護必須將生態文明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
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的重大論述,既要著眼長遠,在頂層設計上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基礎作用,也要立足當前,統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問題。
在經濟建設中全面做到綠色發展和清潔生產。將生態文明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經濟建設首當其沖。當前,經濟建設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已基本形成共識,但如何尊重自然規律并未引起高度重視。因此,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定位,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行為,從源頭上把發展納入可持續軌道,堅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時,將化解過剩產能、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嚴格控制污染物總量排放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以能源化工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和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現實,決定了陜西在這方面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關中創新發展、陜北持續發展、陜南循環發展”區域發展戰略,以及積極推進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加快培育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等新支柱產業的結構調整方針,完全符合這一要求。我們一定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產力布局優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打造陜西經濟升級版,努力實現生態環境與發展速度、質量、結構、效益間的有機平衡。
在社會建設中更加注重優質生態產品的提供。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廣大群眾迫切期望在天藍、水清、地綠、山青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強化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認識,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按照生態文明要求加強社會建設的責任,加強源頭治理、動態管理和應急處置,實施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城鎮霧霾嚴重、工業污染排放超標和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讓廣大群眾吃上安全的食品、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通過增進生態環境福利促進社會和諧。陜西在我國生態建設中的地位重要,陜北是治理黃河水土流失的重點區域,秦嶺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我們更應該從全局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尤其要加大環境脆弱地區的治理力度,大力開展對秦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積極建設秦嶺國家中央公園,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在政治建設中切實解決好環境立法相對薄弱的問題。加強環境立法工作,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為有效解決環境立法相對薄弱問題,陜西已做了積極探索,多年前就頒布了旨在保護秦嶺、渭河、漢江、丹江等重點生態區域和強化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規或行政規章,去年又在全國率先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環境建設。但是,立法的系統性、針對性還有待增強。我們將根據上位法和實際需要,進一步健全法規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步入法治軌道。針對陜北資源富集但生態脆弱的實際,加強資源有償使用、退耕還林、毛烏素沙漠地下水系保護等方面的立法。在人口密集、產業集中的關中地區,重點完善環境準入、控制排放總量、防治大氣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對生態環境良好而群眾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陜南,主要是加強保護性立法,逐步完善生態補償和促進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在新一輪省級機構改革中,我省通過內部調劑設立了環境執法專門機構,下一步,要繼續充實和加強基層執法力量,創新執法方式,規范執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在文化建設中大力倡導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習近平同志在關于生態建設的講話中,曾多次以陜西為例講到環境對人類文明變遷的影響。位于陜北靖邊的大夏國都統萬城終成廢墟就是過度墾殖所致。文明的核心支柱是文化。建設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力量。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更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要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人們用生態文明的觀點觀察、解釋和處理現實問題,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加快實現由人類中心向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轉變。
用系統化思維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必須統籌謀劃綜合治理
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環境保護和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必須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生物、工程、技術等多種措施協同發力,努力形成生態環境工作的整體效應。
更加注重治理的系統性。緊緊圍繞生態環境的構成特點,按照目標一致、規劃銜接、資金集中、措施同步的思路,堅持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增強環保、國土、林業、水利、農業、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等相關規劃的協同性。尤其要從人口布局、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更高層面的大系統出發,及時發現解決各專項規劃的局限,并抑制可能在全局中產生的負面效應。以陜西為例,針對陜北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要綜合運用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治溝造地、建設淤地壩、防沙綠化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努力實現治山、治水、治地、治林協調推進。在治理渭河時應著眼于保護黃河這個大目標,加強與關中城鎮群和產業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統籌實施支流治污、蓄滯洪區建設、水庫建設和沿線景觀帶建設。在陜南保護漢丹江水源地中,應充分考慮秦巴山區的地質結構和群眾生活狀況,把避災和生態搬遷、扶貧開發、保障性住房建設、小城鎮建設以及發展綠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生態保護與群眾致富良性循環的大格局。
更加注重技術的綜合性。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原因具有復雜性、特殊性的特點,用單一學科、單一技術和單一方法難以實現系統有效的治理,必須在繼續加大生態環保技術創新力度的同時,高度重視推進相關技術的關聯與融合,協同開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帶動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環保產業加快發展。在節能降耗方面,加快推進重大裝備制造核心技術、關鍵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努力使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和排放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治水方面,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在城市大氣污染防治中,既要突破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非常規污染物控制、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關鍵技術,又要加快推進綠化造林育種、種植、養護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多種技術手段并舉減少污染排放、增加碳匯總量。
更加注重環境的自愈性。生態環境具有自我恢復、自我調節、自我修復和自我發展的功能。比如,陜西通過25年的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使綠色成為陜北高原的主色調,而且氣候明顯改善,年增降雨量100毫米。自1981年洋縣發現7只野生朱鹮以來,我們采取劃定保護區、禁止周邊使用化肥、建立信息員制度等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朱鹮種群數量發展到2000余只,活動面積也由最初的20平方公里擴大到1.3萬平方公里。實踐證明,在有效控制人為損害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系統的自愈機制走向生態平衡。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總書記“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的要求,統籌推進嚴格保護與主動保育,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方面,繼續實施生態搬遷、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程,在城鄉建設中強制性劃定綠地范圍,給自然生態留下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另一方面,加快建設“百萬畝森林”“百萬畝濕地”,系統規劃建設關中水系,以重現“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促進生態系統盡快恢復生機與活力。
用系統化思維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必須通過改革破解難題
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們要按照這一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完整、規范、穩定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系統化做好生態環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政績考核導向機制,堅決糾正唯GDP的片面政績觀。堅守耕地紅線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四條紅線”,絕不越雷池一步。創新干部考核制度,對生態脆弱和重點保護地區探索取消GDP考核指標,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加快建立更加注重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績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特別要防止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把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和充分就業作為加快發展的基本前提,用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高水平的經濟社會發展。陜西從今年改革了考核機制,將環保工作的考核權重增加了一倍,以引導各市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創新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切實增強治理工作的協調性。大氣、河流、地下水的污染沒有行政區劃界限,必須加快構建跨行業跨部門跨行政區劃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陜西在渭河污染治理中,不僅建立了沿渭各市的聯防聯控機制,而且主動與上游的甘肅省共同建立了渭河流域環境保護城市聯盟,初步實現了跨省同治。下一步,我們將把這一做法推廣到大氣、地下水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更多領域,完善聯席會商、信息共享、生態補償、項目聯報及跨界環境事故協商處置等多項機制,同時整合各類力量健全統一監管、分工負責的監管體系,積極推進執法機制創新,不斷提升環境監管和治理的綜合效益。
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盡快改變資源價格和環境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主要是建立健全能夠反映環境成本和修復效益的資源定價機制,積極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和損害賠償的制度體系,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主動減排的積極性。同時,加快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造成后果嚴重的行為依法追究責任。陜西作為能源大省,將在這方面大膽探索,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盡快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