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        注冊

    世界屋脊迎來“太空糧食”豐收

    2015年09月07日19:5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世界屋脊迎來“太空糧食”豐收

    雖然世界屋脊一段時間來受到干旱影響,但在拉薩河谷和雅魯藏布江畔,一種暗紅色穗頭、紫綠色葉片的植物卻成片成簇,長勢喜人。

    “今秋,可望在青藏高原迎來藜米豐收。”將這種南美農作物引入中國的西藏大學農學專家貢布扎西教授說。

    與貢布扎西一起工作的藜米種植企業負責人黃趙鋼說,3000多畝藜米的產量預計可達四五十萬斤。

    被稱作“超級食物”的藜米原產安第斯山脈,已有5000年種植史。它耐干旱而適應貧瘠土壤,尤以營養豐富聞名,近年在工業化國家流行,歐洲和美國餐廳的菜單上時而能見到它的名字。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尋找適合人類執行長期性太空任務的閉合生態生命支持系統糧食作物時,認為藜米適合航天員食用,并將其列為人類未來移居地球之外的理想“太空糧食”。

    美國航空航天局專家對藜米的評估是,“高蛋白,易使用,可制作多種食物,在受控環境中可能大大提高產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2013年為國際藜米年,以促進人類營養健康,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貢布扎西在1987年讀到一篇關于藜米的英文報道,產生了把這種作物引入西藏的念頭。

    他說:“藜米適應在高海拔地區生長,海拔低了不行。青藏高原是它理想的‘新家’!

    “它將有助于改善藏族人的健康!彼f,牛羊肉和青稞是生活在高寒地區的藏族人的基本食物,但它們營養不夠均衡全面,是影響藏族人均壽命的因素之一。

    1988年,貢布扎西到墨西哥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學習,師從“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伯勞格,回國時帶回了種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藜米新品種選育項目被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列項。

    在幾次不太順利的嘗試后,貢布扎西與漢族農業企業家黃趙鋼合作,2010年前后在青藏高原成功種植藜米。

    貢布扎西和他的團隊通過雜交選育、多點試驗等方法育出了適合西藏環境和生產條件的優良品種,并為生長于世界屋脊的藜米起了個詩意的名字“天境藜鄉”。

    1959年,貢布扎西出生于西藏西部的一戶農家。改革開放后,他考上西北農業大學,成為當年該校錄取的唯一藏族學生。后來他還到美國夏威夷大學學習了三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

    “作為藏族的科學家,我把藜米引入西藏并讓它站住腳,我這一生沒有白過!彼f。

    貢布扎西和黃趙鋼組織了西藏農民參加藜米生產和管理,使他們的收入翻了一番。

    他們希望藜米不僅為國人享用,還將成為西藏第一種出口到國外的糧食作物。(新華網拉薩9月7日電 記者韓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