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重振:沈陽謀振興 走好三條路

    記者 何 勇

    2017年08月11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沈陽謀振興 走好三條路(重振)

    沈陽法庫縣通用航空產業基地。何 勇攝

    沈陽機床集團工人在操作智能機床。沈樂洵攝

    沈陽風光。靳 軍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沈陽正在全市推行審批制度改革,首批1843項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公布;從科研管理向科技創新服務轉變,明確了國有企業科技成果產權和收益分配辦法。

    仲夏季節,沈陽母親河渾河,是最好的避暑處。渾河北岸,云飏閣內,交響樂團、合唱歌舞,輪流登臺;渾河南岸,老人徜徉公園,孩童球場踢球、戀人手臂相挽,郎朗鋼琴廣場,琴聲悠揚……一派時尚和諧的北國風情。

    “要以‘馬上辦’和‘釘釘子’精神,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推進’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改革、興創新、謀轉型;越是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我們越要迎難而上,在新一輪振興發展中當先鋒打頭陣。”遼寧省委常委、沈陽市委書記易煉紅說。

    向改革要動力

    把營商環境打造成新優勢

    “以前經常有各種檢查,財務人員大量精力應付。現在沈陽稅務部門推行改革,企業困擾沒了。”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沈陽有限公司會計吳紅感慨。沈陽稅務部門推行的“無風險不檢查、無派單不執法”深受企業歡迎,住房公積金、社保大廳等476個政務服務窗口雙休日不休息等37條措施在全市復制推廣。這是沈陽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最新變化。

    目前,“最多跑一次”審批制度改革正在全市推行,首批1843項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正式公布;供水、燃氣配套費分別下調12%和32%,全市企業發展制度性成本大幅降低。

    沈陽積極打造各種便利條件,吸引“創客”。東北地區當年最大的電腦一條街——和平區三好街,已華麗轉身為“雙創大街”。海峽青創基地、青創先鋒創投、三好眾創云計算中心……各種創客基地、創業孵化器吸引著最具活力的人群。

    向創新要活力

    占領科技創新制高點

    “硅片上一層層均勻地覆蓋上薄膜,每個硅片上載有上千芯片,一套設備價值上百萬美元,要求設備有極高的精度和穩定性!”沈陽拓荊公司董事長姜謙博士介紹。

    姜謙從美國回國后,2010年創立拓荊公司,打破了外企對大規模集成電路專用薄膜設備生產的壟斷,成為“隱形冠軍”。以渾南區IC裝備園為基礎,沈陽匯聚10余家“隱形冠軍”:芯源微電子、中國科學院沈陽科學儀器、沈陽富創……成為我國三大IC裝備基地之一。

    創新經濟關乎振興前景,關乎沈陽未來。近年來,沈陽加大投入扶持科技型企業,IC裝備、生物制藥、航空航天等創新經濟成為沈陽振興新動能,渾南民用航空、法庫通用航空產業,都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現代服務業迎頭趕上,以新世界博覽中心為龍頭的會展業快速發展,皇姑電商產業園短短一年入駐企業57家;金融業占地方稅收比重超10%。今年上半年,新興產業增長勢頭強勁,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產出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出比重達到55%,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底,科技型企業數量達到555家,比上年增加139家。

    創意產業沈陽迎頭趕上,在科技與文化、藝術的融合上找到方向。7月23日,從深圳回到沈陽的企業家楊陽利用太原街閑置樓宇,建起“伊順文化藝術產業園”,將這里打造成藝術家創作、制作、產業化展示區。四維數碼、遼寧出版集團、聯合廣電等龍頭企業,在數字出版、數字設計文化技術裝備等領域形成優勢。

    向轉型要潛力

    產業轉型轉出新天地

    走進沈北新區利源精制廠區,上百臺一流的五軸機床正在加工。這里正在緊鑼密鼓加工高鐵機車部件。“兩年時間我們投資過了百億元。明年初,中國第一列民間資本的高鐵列車就可以開出了!”董事長王民說。

    今年5月8日,日本最大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安川電機第三期工廠項目在沈陽經濟開發區開工,將生產新一代伺服電機。5月19日,華晨寶馬新大東工廠落成,寶馬新5系汽車正式投產,這個投資76億元人民幣的新工廠,代表了寶馬集團全球最新生產體系與生產技術,是“中國制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的先行者;7月上旬,華晨寶馬研發中心在鐵西區落成。從研發中心到發動機再到整車,寶馬集團在沈陽形成了全產業鏈。

    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這是沈陽優勢產業裝備制造業的最新發展趨勢。面對投資下行,沈陽抓精準有效投資,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占領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線”,重點培育壯大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等12個千億產業鏈。

    今年上半年,全市創新創業熱情迸發,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7.58萬戶,增長54.2%,其中企業近3萬戶,同比增長76.5%,夯實了發展后勁。

    (責編:宋鶴立、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