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分享

    生活越來越舒坦

    2017年09月29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王公莊村村民在晾曬玉米。
      人民視覺
      圖②:參加敦煌國際風箏節的小選手在鳴沙山下進行放風箏比賽。
      王斌銀攝

    圖③:仙鶴飛翔的地方——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角。
      于維斌攝

     

    政策多利好 錢袋更鼓了

    記者 常 欽

    “作為一個農民來說,能過上今天的日子我很滿足。”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岐嶺村的一片果園里,看著掛滿枝頭的果子,果農鐘世清臉上寫滿幸福。“別小看這臍橙園,今年預計能有300多萬元的收入,這一年的辛苦真沒白費。”在過去的5年里,鐘世清的收入翻了幾番,腰包越來越鼓,實現了車房俱備的夢想。“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臍橙園和挖掘機租賃。”

    贛州地處贛南,歷來有種植臍橙的傳統,鐘世清種植臍橙已有多年。回憶起剛起步的階段,他說:“那時一方面規模有限,一方面對于種植與管理技術也不太熟悉,果園很長時間都是小打小鬧,收入勉強糊口。”

    說起果園產出效益穩步提高的原因,鐘世清坦言,這離不開國家對果業發展投入的真金白銀。“水果種植市場風險高,對基礎設施要求也高,生產必須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他說,近幾年,國家免費提供臍橙種苗、殺蟲燈等必要設施,果園水電、機耕道硬化等基礎設施也由財政埋單,資金不足可以申請惠農貼息貸款,種植技術遇到難題,只要一個電話,技術專家就上門免費指導。如果建設臍橙加工廠、貯存庫等設施,還有相應的資金補助。

    “這一攬子的優惠政策,大大降低了發展臍橙產業的風險,讓我們嘗到了發展特色產業的甜頭。臍橙園種植規模從5年前的200畝,擴大到現在的400畝,并且組建了果業合作社,帶動了周邊80多戶農民一起種植,臍橙成了我們增收致富的‘黃金果’。”鐘世清說。

    點 睛

    養老金連年增長,最低工資標準多次上調……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多措并舉,從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著手,全力為居民增收注入新動力。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收入增速跑贏同期經濟增速。與此同時,順應百姓期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續發力,收入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不斷縮小。“錢袋子”越來越鼓,花錢更有底氣,百姓消費水平持續提高。

    扶貧出新招 底線更實了

    記者 朱思雄 高云才

    山套著山,山連著山,安徽省岳西縣20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69座。層巒疊嶂的大山,阻隔著交通和物流,阻隔著管理經驗和技術的落腳。

    深山里,忽然添置了一個又一個“扶貧車間”,讓久居大山里的貧困戶有些眼暈。

    “去年,我在家門口的電子廠上班,領了工資2.52萬元。”冶溪鎮司空山村貧困戶胡美華怎么也想不到,種地之外,一年還能掙這么多工資。

    2.52萬元,啥概念?經過多年與貧困奮戰,岳西農民去年人均收入剛達到9598元。胡美華一人的收入,就與當地三口之家的收入相當。

    胡美華所在的“扶貧車間”,是岳西縣明杰電子有限公司,目前有57名貧困人員在此就業,為安徽天鵝集團所屬電子公司代工。

    現年40歲的胡美華一家5口,原來僅靠一個勞動力撐著。去年,胡美華兩口子都在這個車間上班,一年下來,累計工資收入5.52萬元,全家擺脫了貧困。

    明杰電子有限公司的工資表上,寫著貧困戶脫貧的足跡。在企業上班的57名貧困人員2016年共領到工資75.44萬元,因為加入車間的時間不同,人均1.32萬元。

    岳西縣委書記周東明表示,縣里正謀劃出臺鼓勵企業參與“百企幫百村”,支持企業進鄉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在全縣規劃興建182個“扶貧車間”。

    “扶貧車間”是岳西產業扶貧的重要創新手段。正是政策組合拳不斷發力,岳西這個安徽省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份展現了新面貌。

    縣扶貧辦主任楊效東介紹,扶貧開發初期,這里絕對貧困人口達到24.7萬人,貧困發生率達到72.3%。如今,經過產業扶貧等諸多措施的推動,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11.14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 1.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29.96%下降到2016年的4.48%。

    點 睛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頂層設計基本形成,政策組合拳充分發力,責任層層壓實,全社會參與扶貧格局已然奠定。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貧困地區很多“老大難”問題,正在逐步解決。脫貧攻堅,正在深刻改變著貧困戶的命運,也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貧困地區的面貌。

    就業渠道寬 機會更多了

    記者 朱 雋

    回望職業生涯,楊娟格外佩服自己5年前的勇氣。“90后”的她,當時在北京一家電視臺做外景主持,彈性的工作時間已經讓坐“格子間”的小伙伴們羨慕不已。“可一忙起來就沒白天沒黑夜的,特別希望自己的時間能夠自己做主。”幾經考慮,她遞交了辭職報告。

    女孩子都愛美,楊娟也不例外,日常的穿衣搭配讓她總結出了自己的“時尚經”。辭職后,她當起了淘寶店主,經營時尚女裝。“家里人開始也不理解,埋怨我放著好好的白領工作不做,非要當藍領。其實我覺得如今這個時代,各種‘領’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而且社會越來越多元,職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不一定非要像父母那代人一樣捧上‘鐵飯碗’才踏實,關鍵要看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獲得感。”

    從最初一件衣服只有一兩件的銷量起步,楊娟用了將近3年的時間慢慢積累出固定的客戶群。“看著一張張美美的‘買家秀’和一條條好評留言,‘賣家’這個身份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楊娟的本科專業是外語,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以及在國外交流學習時積累的同學資源,她的國際化服裝工作室今年開張了。從國外采購面料,找設計師設計款式,請模特拍攝海報,聘請助理負責網店運營……她笑言:“我現在不僅端著自己的飯碗,還給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呢。”

    楊娟感嘆:“愛好能夠成為工作,真心感謝難得的創業好環境。證照合一、大力減稅……好政策幫我們這些‘90后’實現了夢想,我們也會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活力,創造新的價值。”

    點 睛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民生之本,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更多的勞動者穩定就業;就業結構日趨優化,第三產業成為就業絕對主力;重點群體就業得到保障,職業尊嚴感不斷增強。“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就業+創業”雙管齊下,就業渠道不斷拓寬,“互聯網+”以及分享經濟的蓬勃發展,大量結合二者基因的新興職業形態相繼涌現……“飯碗”越端越牢,人生出彩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環保力度大 天空更藍了

    記者 趙貝佳

    清晨起來,可以輕松地打開窗戶通風;出門上班不必戴上憋悶的口罩;晚上回到家不用急忙打開空氣凈化器,飯后還能到樓下的小花園散散步。和新鮮空氣親密接觸曾是廣州上班族汪軒的理想,如今這成為他普通的生活日常。

    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今年1—7月,珠三角區域9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8.3%,PM2.5、PM10濃度分別為33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年均濃度標準。對于環境治理取得的效果,汪軒和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致表示認同:“這幾年,珠三角的環境改善很明顯。就拿自己來說,沒上大學之前,我有比較嚴重的鼻炎,但這兩年回到廣州后,發現空氣真的越來越干凈,鼻炎也好多了。”

    環保工作有實效,得益于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動,群眾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明顯增強。“不僅呼吸更暢快了,城市的道路整修后,開車和散步都覺得干凈整潔;前些年政府相關部門整治了珠江,這幾年開始抓支流的水污染治理,路邊的臭水溝確實在不斷減少;大家的環保意識有所提升,幾乎沒再見到隨手亂扔垃圾的情況,鄰居家4歲的小女孩兒,都知道在路邊看到塑料袋、果皮要撿起來放進垃圾箱。”

    汪軒頻頻為城市環境“點贊”,認為這是一種正向激勵——環保力度越大,環境越好,人民看到希望,會更有信心和耐心維護城市環境,實現良性循環。“看到空氣質量這么好,我也自覺地每周少開一天車,為‘空氣常新’出份力。聽汕頭的朋友說,珠三角地區環境治理的良好效果起了示范作用,帶動了整個華南地區,現在粵東汕頭等地對環境問題也越來越重視,整個環保氛圍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點 睛

    為了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相繼發布,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建起,多地空氣質量、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活環境更加宜居,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在并肩前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9日 10 版)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