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科研人員“減負”出新政

    讓青年科研人員挑大梁顯身手

    2022年08月09日0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無疑是給青年科研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笨吹娇蒲小皽p負”新政后,天津大學副研究員武恩秀說。8月8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五部門聯合推出“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以下簡稱“減負行動3.0”),引發科技界廣泛關注。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行動內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挑大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增機會”,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究蒲袠I務費用于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減考核”,推動科研單位對青年科研人員減少考核頻次,實行聘期考核、項目周期考核等中長周期考核評價等;“保時間”,確保青年專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時間不少于4/5;“強身心”,定期組織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心理疏導,關心、解決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心理焦慮等。

    武恩秀表示,看到這些新政的第一反應是“激動且興奮”。他說:“長期以來,青年教師普遍自嘲是‘青椒’,甚至是‘青焦’。青年教師項目申報經常面臨‘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沒有項目支持,很難有高質量產出,沒有產出在第一個聘期內則容易被淘汰!币虼耍J為提高青年教師資助比例、延長考核周期等政策,能解決青年科研人員的實際問題。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副司長湯富強介紹,減負行動3.0各項舉措,均是針對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反映的不合理負擔問題而提出的。他說,一線調研反映,青年科研人員嶄露頭角難度大,特別是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往往很難獲得資助;起步成長通道窄,花費大量時間“搶”到的項目未必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評價考核壓力大,青年科研人員普遍面臨考核評價周期短、過于頻繁等問題,短期內就要“達標”的負擔重;不必要事務性負擔重,“白天忙雜事,晚上搞科研”成為很多青年科研人員的工作常態。

    中國科協創新院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占比78.39%。湯富強表示,當前,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要求更好地發揮青年科技生力軍作用。因此,在減負行動1.0和2.0基礎上,聚焦青年科研人員,針對一線反映的突出問題,繼續用好減負行動這一有效抓手,“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發青年創新潛能與活力”。

    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曉明說:“從這些具體的措施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國家對青年科研人員的關懷和支持。”

    徐曉明認為,提高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與骨干的青年人才擔任比例,將對培養青年人才攻堅克難、勇擔重任的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有利于我國建設年齡結構合理、富有戰斗力的科研梯隊”。此外,提高非競爭性經費資助比例,實行中長期考核與保障科研時間,將有效減輕青年科研人員在申報科研項目、職稱評定和經費執行等方面的負擔,“有力保障從事科研的專注度”。

    據悉,減負行動3.0是繼減負行動1.0和2.0之后持續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的又一重磅舉措。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印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7項具體行動,即減負行動1.0。2020年,科技部會同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印發《關于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的通知》,推出減負行動2.0,在持續鞏固深化前期7項行動基礎上,部署成果轉化盡責擔當、科研人員保障激勵、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和政策宣傳等4項新行動。前兩輪行動均已在相關問題領域取得實效并轉為常態化機制推進。

    武恩秀告訴記者,近年來正是得益于所在單位真正落實了“減負”政策,自己“未曾為生計擔憂,可以踏實搞科研”。他希望相關單位都能貫徹落實新政策,讓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員脫穎而出、大顯身手,為祖國人才隊伍建設蓄力。

    (本報北京8月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