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重慶忠縣船長秦大益堅持開行“水上公交”,送菜農進城賣菜

    “輪渡直播間”讓愛心漣漪層層蕩漾(我的家鄉我建設)

    本報記者 王欣悅

    2025年04月28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渝忠客2180”在水上航行。

      船長秦大益正在駕駛“渝忠客2180”。

      菜農們正在船艙里享用免費早餐。
      以上圖片均為趙軍攝

      清晨5點,重慶忠縣洋渡鎮的山路上,72歲的菜農冉德福弓著背,將裝滿土豆的竹簍綁在肩上。

      近80斤的竹簍有些沉,他卻走得穩穩當當:“這些菜能賣不少錢!”

      路的終點是三條嶺渡口。“渝忠客2180”和船長秦大益在那里等著他,這是一艘往返于忠縣縣城和洋渡鎮的客渡船,一年出船363天。

      從洋渡鎮到縣城,開車50分鐘,乘輪渡需要兩小時。為何仍有這么多人搭乘輪渡?

      堅守初心

      背簍輪渡送鄉親

      “嘟——嘟——”,秦大益拉響了頭頂的汽笛,渡船慢慢靠岸停泊。

      “腳莫亂晃!”

      秦大益站在船頭,扯著嗓子喊:“踩穩!踩穩!”他伸手扶住冉德福的背簍。

      1998年,18歲的秦大益接過船舵時,沿江有十幾艘客輪。到了2022年,只剩他的船還在江上漂著。“老人們挑擔子、背活禽,客車不讓上或要加錢,只有我這船能載他們。”秦大益說,“船票10年未漲,單程最低5元,全程12元。”

      2016年年底,重慶沿江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又慢又麻煩”的船舶客運不再是忠縣沿江居民外出的最佳方式。然而,高速路中途不停靠,沿江公路上又沒有公交車,沿線村莊以種菜為生的老人仍需要這條船。

      乘客越來越少。最艱難時,一天只有十幾名老人上船。不少親戚勸他:“把船賣了吧,還能領政府給的65萬元退市補貼,做些其他營生!”秦大益搖頭:“我不干了,這些老人咋辦?”

      如今,“渝忠客2180”的乘客多是留守老人。

      69歲的王建春常年背著掃把坐船到縣城,他扎的高粱掃把3元一把,又大又厚實,疊起來像座小山;年近80歲的周秀蘭總裹著粉色頭巾,老伴身體不好,她挑著塞滿土雞蛋和自種蔬菜的菜籃給老伴掙藥錢;85歲的陳永根背著50多斤紅薯上船,這位大爺總是強調,“趁我還‘年輕’,多掙點。”

      這些老人凌晨三四點起床,走山路、趕渡船,只為把菜賣到縣城。

      2024年秋天,秦大益在船上突發胰腺炎,被緊急送往醫院。老人們聽說后急得抹淚,不少人提著活雞鴨趕到醫院看望他,“你可得快點好起來!”

      秦大益出院復工那天,船艙里擠滿了人,老人們爭著搶過他手里的菜簍:“你歇著!今天我們自己搬!”

      直播帶動

      愛心接力助菜農

      2022年,秦大益的兒子秦源澤畢業回到忠縣。小伙子發現父親總對著江面發呆——客輪入不敷出,可在長江上漂了20多年的他實在是“放不下、走不脫”。

      “爸,咱拍段視頻留個念吧!”聽了兒子的話,某天清晨,秦大益用手機錄下江霧中的輪渡。

      視頻里,老人們佝僂著背挪上甲板,秦大益哼著《涼州詞》掌舵。簡單記錄的片段,在網上火了起來。

      3年來,秦大益的賬號涌入越來越多粉絲,他們大多是50歲左右的中年男人。在他們心中,長江、客船、碼頭、菜農,這些場景是“父輩的縮影”。

      “原來這么多人關心我們!”在網友提議下,秦源澤幫父親開通了直播間。每天早上6點半開船時,賬號準時開播。秦源澤把鏡頭對準霧氣籠罩的青山、甲板上叫嚷的雞鴨、老人辛勤的背影。無需刻意加工和渲染,最真實的景象就足以觸動網友。

      愛心從各地涌來——有人承包全天船票,讓菜農能免費乘船六七次;有人遠程下單,購買老人們滯銷的農產品;還有人專門來到忠縣,幫老人挑菜、賣菜……

      家住上海的陶慶政和妻子袁萍安被視頻吸引而來。第一次刷到視頻,勤勞的老人們讓他們感動,但夫妻倆也心生懷疑:“拍得這么感人,不會是作秀吧?”

      陶慶政退休后,和妻子一同到了忠縣。“清晨5點半,秦大益一家人就會出發,上午幫老人們搬菜賣菜,下午收菜幫忙出售。”陶慶政說,這是在實實在在地幫人!

      碼頭邊,老人被一筐菜壓得肩膀發紫,手里還抱著雞蛋。陶慶政看得眼眶發酸,趕緊上前幫忙,“現實比視頻更辛苦、更震撼。”

      如今,夫妻倆每年都會到忠縣做三四個月的志愿者。陶慶政等在碼頭,幫老人挑菜上船,袁萍安則在船上幫忙燒熱水、發早餐。他們成了菜農和網友們都熟悉的“上海大哥”和“平安姐”。

      加強保障

      擺攤賣菜更舒心

      不一會兒,船上熱鬧起來,笑聲、交談聲交織在一起,原來是免費早餐開飯了。

      今天由秦源澤負責給大家分發。早餐是一個包子、一個雞蛋和一碗稀飯。

      過去,菜農們凌晨就出發趕路,顧不上吃早餐。2022年10月,直播間收到了第一筆300元打賞,秦大益和客輪合伙人曹利芳將收益提出來,又自掏腰包補貼一些,拉著百人份的雞蛋饅頭和熱粥,為船上的菜農提供免費早餐。

      秦大益還租下碼頭邊的門店,取名“愛心驛站”,空調、沙發一應俱全,老人賣完菜能歇腳喝水。

      如今,“渝忠客2180”牽動著政府相關部門的心。

      2024年春,忠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羅真驊發現,賣菜老人們挑擔過馬路時總是急匆匆——12秒綠燈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們來說太短了,剛邁幾步就變燈。羅真驊與交警部門協調,將西山渡口前的綠燈延至22秒。

      “多了10秒,過馬路再也不用那么著急了。”菜農王孃孃兩手抓著家養大鵝穩穩走過斑馬線。

      更多改變接踵而至。過去,菜農們從西山渡口岸邊走到正街上需要爬159級臺階,再走50多分鐘,才能到最近的農貿市場。

      “很多菜農下船后,會在碼頭階梯上賣菜,還有人差點栽倒在江里。”羅真驊說。為了安全起見,2024年5月7日開始,“直銷菜農共同的家園”正式開放。該售賣點建在一個停車場旁邊,由兩個長約50米的藍色頂棚搭成,干凈整潔能躲雨,還有志愿者提供服務。

      “還需要啥”成了羅真驊的口頭禪。城管支隊的特別小隊每天早晨都到渡口接應菜農,幫助、引導他們到農貿直銷區擺攤。羅真驊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少摔一跤、少走一步。”

      如今,秦源澤正在努力考船長證,計劃著接過父親的班,“這條船需要一個年輕人。”

      當陽光漫過甲板,秦大益習慣性地望向江面。船尾的漣漪一圈圈蕩開,載著老人、志愿者還有萬千網友的牽掛,在長江上越蕩越遠。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8日 13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