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才溪鄉調查:穿透紙背的調研作風

    陳熙滿

    2025年07月04日08:39    來源:學習時報222

    原標題:才溪鄉調查:穿透紙背的調研作風

      在福建省檔案館卷帙浩繁的紅色檔案中,一卷關于才溪鄉調查的泛黃檔案——《鄉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系1934年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給參加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的16開油印本),依然熠熠生輝。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黨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革命正處于艱難曲折的蟄伏與奮進交織階段,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面臨諸多嚴峻挑戰。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全國建立了10多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但對于農村革命根據地到底應該怎樣建,黨和蘇維埃政府進行了初步探索,涌現出了長岡鄉、才溪鄉等蘇區建設的模范。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形勢異常嚴峻:外有國民黨軍隊對蘇區發動的大規模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企圖從軍事和經濟兩個方面扼殺中央蘇區,導致蘇區物資極度匱乏、物價飛漲,群眾生活和紅軍給養遭遇嚴重困難;內有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蔓延,部分同志把軍事斗爭與經濟建設對立起來,錯誤認為在革命戰爭環境中沒有進行經濟建設的可能,要等戰爭最后勝利了,有了和平安靜的環境,才能進行經濟建設。為打破敵人封鎖、鞏固蘇區政權,批駁和糾正“左”傾錯誤論調,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再一次來到被譽為“中央蘇區模范鄉”的上杭縣才溪鄉,開展了一場極具深遠意義的調查研究。這也是毛澤東第三次到才溪鄉調查(前兩次是在1930年6月和1932年6月,分別了解閩西地區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情況,以及解決如何把經濟建設推向新高潮的問題),經過為期十多天深入細致的社會調查,寫下了《鄉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后改名為《才溪鄉調查》,系《才溪鄉調查》的最早版本)這篇光輝著作。

      毛澤東此次才溪鄉之行,既沒有前呼后擁的排場,也沒有層層陪同的陣仗,堪稱“極簡”。他身著粗布衣、腳穿草鞋,自帶干糧,從江西瑞金出發,沿汀江而下,拒絕當地干部安排的交通工具,堅持不搞特殊化,步行翻山越嶺。為了掌握第一手真實素材,他不辭辛勞,剛到才溪鄉便一頭扎進田間地頭和農家院落,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零距離體驗鄉村生活,真實記錄基層實際狀況。一次上門調查中,毛澤東看到群眾在劈柴,便主動走上前去幫忙,邊劈柴邊聊天:“一擔柴能賣多少錢?可以換多少米、鹽、布?砍完柴后栽不栽回去?”其間,他還以發展的眼光勸告群眾,砍柴要有計劃,邊砍邊栽,盡可能節約燒柴。這種深入群眾日常生活進行調研的做法,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簡樸務實的工作理念。

      為全面了解才溪鄉情況,毛澤東甘當小學生,虛心向群眾學習,堅持從民眾的創造性實踐中尋找答案。他先后召開區、鄉工作人員座談會、工人代表會、貧農代表會、耕田隊長會等各種類型的座談會。每次座談會他都是親力親為,熱情地招呼大家圍坐,親自沏茶遞水,營造輕松氛圍,鼓勵大家講真話、道實情,與大家平等交流。對于座談的主題,他更是充分準備,事先擬定詳細的調查提綱,內容涵蓋才溪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可謂是事無巨細、周密詳盡。在座談中,他總是想方設法使自己提出的問題讓人一聽就懂、簡單易答。對于某些確實難以描述的復雜情況,也總是先耐心解釋一番,再細加詢問,直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厘清摸透為止。

      翻開《鄉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文稿共分7個部分:行政區劃、代表會議、此次選舉、鄉蘇下的委員會、擴大紅軍、經濟生活、文化教育,文中有大量精確到個位數的統計數據,如全鄉人口數、代表選舉比例、參加紅軍人數、勞動力問題,以及合作社、物價、公債等。這些數據并非毛澤東粗略估計而來,而是他通過多次召開調查會,走村串戶,經過反復摸底調查統計得來的。他注重用數據說話,堅持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問題、每一組數據,力求真實精確。尤其是文稿中關于“(戊)日常生活”的米、肉、衣、鹽、油與“(巳)物價”的谷、豬、魚、雞等的具體記錄,更是生動展現了其深入群眾、注重數據實證的調研作風。

      毛澤東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關注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積極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鄉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文稿中,“群眾”二字出現頻率極高,達37次之多,而且諸如“群眾利益”“群眾生活”“發動群眾”“動員群眾”“使群眾歡喜”“通知群眾”“幫助群眾”“群眾互助”“群眾決定”“群眾需要”等表述,更是層見疊出,折射出他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文稿中的一個細節尤其值得深思:“(庚)經濟公債”之后第六部分的結尾處,毛澤東特意總結強調,“我們重復地說,只有經濟建設配合了政治動員,才能造成擴大紅軍的更高的熱潮,推動廣大群眾上前線去”。也正是由于黨和蘇維埃政府真正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所以才能夠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并轉化為戰勝強大敵人和各種困難挑戰的力量。

      1934年1月,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毛澤東對才溪鄉等地方蘇維埃的政權建設經驗作了詳細總結,并稱才溪鄉為“全蘇區第一個光榮的模范”和“爭取全中國勝利的堅強的前進陣地”。在會上,毛澤東將《鄉蘇工作的模范(二)——才溪鄉》連同《長岡鄉調查》印成小冊子分發給每個代表,并在大會上號召全蘇區向才溪鄉和長岡鄉學習,搞好根據地建設,發展革命戰爭,奪取全國勝利。

      才溪鄉調查是毛澤東開展的重要調研實踐,堪稱我黨調查研究工作的典范之作。這一調研不僅為當時中央蘇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其蘊含的深入群眾、求真務實的工作方法,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中“改進調查研究”“密切聯系群眾”等要求高度契合。調研所體現的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思想內核,以及“輕車簡從”“問計于民”“掌握實情”等具體方法,為黨員干部樹立了踐行群眾路線的標桿,至今仍對加強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作者系福建省檔案局局長、省檔案館館長)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