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海濤
2025年07月07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222
【學思踐悟】
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并領導的、由東北各族人民組成的抗日武裝。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激發干事創業熱情。”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堅定的理想信念是至關重要的精神支柱。當年東北抗聯將士之所以能夠義無反顧地勇赴國難,之所以能夠克服巨艱萬難長期堅持抗戰,之所以能夠面對酷刑與死亡仍堅貞不屈,其根本動因在于具有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要把這些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在東北地區,東北抗聯斗爭史無疑是積淀最為深厚、特色最為鮮明、價值最為獨特的紅色資源。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應緊密結合東北抗聯的斗爭實踐,深入剖析其理想信念生成的深層邏輯,為當前廣大黨員、干部傳承東北抗聯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提供深刻的理論啟迪與實踐指引。
一
“信不信”是理想信念確立的邏輯起點。它要求黨員、干部在理論認知和情感體認上,深刻認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歷史必然性與道義崇高性。當前個別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其首要癥結即在于信仰的缺失,未能把握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換言之,理想源于現實,更應高于現實并引領現實變革,將理想與現實混為一談,便消解了理想的超越性與引領力。東北抗聯的核心追求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這一理想早已實現,但是在當年,這個理想和現實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當年東北抗聯抗日斗爭的自然環境之惡劣,后勤給養之奇缺,兵力對比之懸殊,持續時間之漫長,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面對這些艱難困苦,廣大東北抗聯將士堅貞不屈、信念如磐。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犧牲前夕,身邊只剩下幾個警衛員,他和戰士們同吃著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靜地對警衛員說:“就是我們這些人都犧牲了,還會有人繼承我們的事業,革命總是會成功的。”楊靖宇在逆境中仍懷揣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曾說:“抗日戰爭時期,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楊靖宇將軍領導抗日武裝冒著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同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犧牲時胃里全是枯草、樹皮、棉絮,沒有一粒糧食,其事跡震撼人心。”楊靖宇用一腔熱血和滿腹枯草,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倘若當年東北抗聯將士因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而放棄抗爭,便不會有這支英雄隊伍的傳奇,更無從談起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東北抗聯歷史深刻啟示我們:崇高理想絕非對現實困境的逃避,而是突破歷史局限性的精神原動力。唯有在認知層面筑牢“信”的根基,理想信念的燈塔才能真正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
“做不做”是理想信念付諸實踐的邏輯落點。它要求黨員、干部將崇高信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踐行初心使命。回溯歷史,九一八事變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東北抗聯廣大將士在家與國、生與死、富貴與貧窮、安逸與艱辛的抉擇面前,義無反顧擔負起挽救民族危難、解救同胞于水火的時代重任,以血肉之軀譜寫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壯麗史詩。東北抗聯群體中有的是職業革命家,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學生……如東北抗聯第三路軍政委馮仲云,18歲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22歲到哈爾濱商船學校任教。國難當頭,他毅然拋棄優越生活,奔赴抗日戰場,爬冰臥雪、忍饑挨餓、九死一生。楊靖宇為革命事業訣別至親,魏拯民跨越千里病逝密營,紅色資本家朱守一毀家紓難加入東北抗聯隊伍……東北抗聯將士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正是將理想信念轉化為救國實踐的真實寫照。東北抗聯歷史深刻昭示:堅定理想信念,既要志存高遠,更須身體力行;既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我們今天亦當深戒“空談誤國”之訓,永葆“實干興邦”之志。唯有將知與行高度統一于強國復興的偉業之中,方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
三
“做多久”是理想信念經受考驗的邏輯支點。它要求黨員、干部將對真理的認知認同、對使命的行動自覺,熔鑄為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在長期斗爭與復雜考驗中展現信仰的韌性與定力。回溯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歲月,一個片段令人動容:1939年深秋,給養斷絕,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面對部分戰士因極度絕望而請求離隊的局面,并未強求。他召集僅存的戰友,沉痛而堅定地宣布:“現在我們確實面臨著生與死的問題。眼下,已是深秋了,草也不能吃了,棉衣也沒有,我們可能會餓死、凍死。他們走了,請同志們決定,愿走的走,只要把槍留下,盡可以去找條活路,就是剩下我周保中一個人,也要抗日到底!”聽了這些話,全場一片唏噓。頓時120人齊刷刷地站起來,不約而同地高喊:“我們不走,死也要同周總指揮死在一起!”當年面對異常艱苦的環境,有些人退卻了,當了逃兵,這也正反襯了周保中等人的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初心易得,始終難守。”革命戰爭年代的生死考驗以及和平建設時期的權力考驗,其本質都是對信仰韌性之核——“做多久”這一關涉意志的終極叩問。唯有在時間的磨礪與復雜斗爭的淬煉中,不斷夯實信仰的根基,方能確保理想信念歷久彌堅。
回望歷史,東北抗聯將士們在極端艱險、幾乎看不到勝利希望的條件下,依然堅守信念、浴血奮戰。今天,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首要在于筑牢信念之基,著力破解“是否真信”的思想認識問題;其次在于強化實干擔當,切實解決“是否真干”的實踐行動問題;最終在于砥礪恒心韌勁,持續應對“能干多久”的持久耐力問題。唯有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迎難而上、久久為功的奮斗實踐,方能開辟強國復興偉業的嶄新局面。
(作者:仲海濤,系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