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紅旗漫卷大鵬灣

    2025年07月12日09:22    222

    夏日的清晨,廣東省深圳市大鵬灣上空飄起細雨。待記者一行趕到大鵬新區土洋村時,雨已停歇。陽光透過蔥郁林木,在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的黃色外墻上灑下斑駁光影,蟬鳴聲此起彼伏。

    走進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的大門,東江抗日根據地的烽火歲月撲面而來。

    亮出紅旗心向黨

    1943年9月20日,嘀嗒嘀嗒的電報聲送來了黨中央的指示:“東江縱隊為中外共知的中共游擊隊,你們發宣言毫無問題,而且應該強調只有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才能在敵后存在和發展。”

    此時,距離這支敵后抗日勁旅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成立,已過去近5年。因形勢和斗爭策略需要,隊伍一直沒公開亮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

    收到指示,東江縱隊領導同志曾生等人高興極了。這,對于在敵后奮戰的東江抗日軍民意義深遠。新中國成立后,曾生回憶這段過往,他寫道,“在這些日子里,我的思緒有如長河奔流,想得很多。”他想起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后,根據黨的指示建立中共惠寶工委,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抗戰的情景;想起1940年初,部隊東移海陸豐受挫,黨中央指示回到抗日前線的情景;也想起與同志們并肩作戰,靈活機動打擊敵人的場面……艱苦歲月里,部隊和抗日根據地建設幾經起伏,但每到緊要關頭,黨中央的領導總能讓隊伍渡過難關,“不僅沒有倒下去,相反地我們發展壯大起來了!”

    1943年12月2日,東江縱隊成立宣言從土洋村的一棟黃色小樓里發出:“我們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團結抗日的政策,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斗!”

    司令部舊址陳列館里,泛黃紙張上,成立宣言讀來字字千鈞,旁邊展板述說著東江縱隊亮出紅旗后的抗戰歷程。在黨中央指示下,這支隊伍成功實施文化名人大營救、拯救美國飛行員以及情報收集等工作,為華南抗戰乃至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改革潮涌活力生

    硝煙散盡,擺脫貧困、實現發展成為昔日根據地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直到改革開放前,深圳還是一個經濟落后、人口稀少的小漁村,更別說偏居一隅的土洋村。

    1979年,黨中央作出創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深圳成為特區之一。當年7月,蛇口填海建港的開山炮轟然響起,這是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第一炮。

    “特區改革開放的歷史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當時負責蛇口工業區開發的袁庚,曾是東江縱隊戰士。”大鵬新區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德邊走邊介紹,黨中央發出改革開放號召,特區建設急需人才,大批東江縱隊戰士從各地趕來投身其中。“從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一以貫之,東江軍民的愛國情懷一脈相承。”黃文德說。

    從小漁村蛻變為大都市,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經濟持續發展的土洋村也迎來一個又一個契機:2011年底,大鵬新區成立,生態旅游是其支柱產業之一;2022年,土洋社區被確定為紅色村建設試點單位;2023年初,大鵬新區啟動以土洋紅色村建設為首的10個重大項目,再吹高質量發展號角……

    如今,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偏僻村莊已然大變樣。

    走進土洋村,碧海藍天、青山綠水間,“紅色堡壘村”字樣熠熠生輝。村內民居煥然一新,道路整潔通暢。舊址改造、登山道建設、沙魚涌路徑提升等規劃一一落地,紅色文旅蓬勃發展,大街小巷變身“紅色課堂”,帶動民宿、餐飲等行業日益興旺。

    “到去年底,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總資產達1.4億元,較新區成立之初增長了175%。去年股東人均集體分配2.79萬元,大約是新區成立之初的14倍。”土洋社區黨委副書記許揚民介紹。眼下,地鐵32號線建設正酣。這條線路專設土洋站,建成后將極大改善社區交通。“到時再來土洋,一定會看到更大變化!”許揚民說。

    放眼大鵬新區全域,2024年,新區接待游客19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8億元,均創歷史新高。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山環水潤處,新氣象正熱烈升騰。

    薪火相傳映鵬城

    百年荔枝樹亭亭如蓋,樹下,一把黃藤椅和一張黑色圓形石桌定格了時光。“這棵樹比我父親年齡還大。父親在世時,常在樹下為大鵬干部群眾講抗戰故事。”凝望著荔枝樹,東江縱隊老兵鐘聲的女兒鐘藝琳說。

    她記得,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聽完故事回家后,又騎車返回,好奇地問:“鐘爺爺,你不怕嗎?”“你聽過‘小鬼班’的故事嗎?”鐘聲問。

    戰爭年代,日軍侵略令無數中國家庭支離破碎,孩子們流離失所,十來歲的他們參軍后被編入“小鬼班”。1944年7月21日拂曉,東江縱隊飛鷹隊押送俘虜行至老虎山,突然遭遇日軍400余人埋伏。為掩護主力撤退,“小鬼班”搶占一處較高的稻田田基阻擊敵人。

    激戰中,多名小戰士犧牲。日軍還在發起新的沖鋒。班長黃友大腿被打斷,身負重傷。子彈打光后,他將口袋里的《黨員須知》和駁殼槍埋入稻田淤泥里,向敵人扔出最后一顆手榴彈,最終壯烈犧牲。

    “怕?沒有哪個怕的!這是決定我們民族命運的戰斗。”鐘聲說。

    2023年,鐘聲去世。鐘藝琳和侄子鐘子昊接過接力棒,與深圳市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研究會成員一道,投身紅色文化保護與抗戰精神傳承。“我聽著爺爺講抗戰故事長大,有時還不耐煩。直到他去世,才意識到再也聽不到了。”鐘子昊決心繼續把抗戰故事講下去,讓更多人了解那場艱苦卓絕的斗爭和灑滿熱血的土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繁華勿忘來時路。這幾年,研究會成員組織徒步、研學、紅色旅游,制作短視頻在社交平臺發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東江縱隊的抗日歷史。最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小志愿者”參與到歷史學習、講述與傳承中。

    去年底,研究會舉辦《東江風云 灣區新顏》繪畫展,向孩子們征集作品。他們收到了幾百幅畫作,其中對抗戰歷史的熟稔和對抗戰精神的理解,遠超想象。

    一名11歲小學生的畫作,下半部分用明亮色彩勾畫了一家人在草地悠閑露營,遠處高樓林立;上半部分用黑灰色調畫出戰士英勇戰斗,僅有的色彩是山頭飄揚的紅旗。中間過渡部分最鮮艷,象征烈士流下的鮮血。“看到的一瞬間,你就知道,孩子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鐘子昊說。

    在家庭影響下,鐘子昊10歲的孩子也成為東江縱隊抗日故事的講述者。“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勇敢的人,駕著帆船,把英雄故事傳遍世界。”面朝大鵬灣萬頃碧海,這個眼睛明亮的少年說。(徐菱駿)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任佳暉、宋美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