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一曲《沂蒙山小調》悠長婉轉,承載著根據地軍民的真摯情感與難忘記憶——

    沂水蒙山情意長

    邵景院

    2025年08月21日08:41    來源:中國軍網222

    我是在芒種節氣來到山東費縣的,為著一首自幼就耳熟能詳的歌——《沂蒙山小調》而來。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就在這里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的家鄉就在沂蒙山區莒縣大北杏村(現屬諸城市)。自1927年到全民族抗戰爆發前,沂蒙大地先后建立了20多個區委、120多個黨支部。

    抵達天蒙山腳下,我就聽到一陣熟悉的旋律。沿著山路步行,鐫刻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字樣的巨石,出現在路邊。過溪水之上的一座小橋,就是綠樹掩映、草木蒼翠、三面環山的白石屋村。幾座石頭砌成的小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沂蒙山小調展覽館就在白石屋村的一座小院里。進院門,左手邊是一片青青翠竹,挺拔堅韌。院中生長著一棵茁壯的杜仲,綠蔭覆著大半個展覽館的房頂。我記得杜仲的花語是“希望”。希望,一個蓬勃著生命力的詞語。今天的沂蒙大地,不正是一片孕育著美好未來的希望之地嗎?從展覽館門前望去,杏樹上掛滿了微微泛著青色的果實,青色的山楂生長得密密匝匝,石榴花盛開著,栗樹長著毛茸茸流蘇般的穗狀花……我想如若秋日來訪,遍山應是層林盡染、百果飄香的豐收景象。

    1940年,齊魯大地抗戰烽煙正濃。日偽軍、國民黨頑固派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圍剿”和瘋狂“掃蕩”。此時,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剛建立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扶持反動武裝和反動會道門“黃沙會”,搶劫群眾財產,殺害抗日干部,詆毀共產黨領導的軍民抗日斗爭,破壞抗日根據地建設。

    當時駐扎在白石屋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團長袁成隆的率領下,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黃沙會”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這年,《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反對黃沙會》,經由兩個年輕人之手,在白石屋村誕生了。當時,曲作者李林23歲,詞作者阮若珊只有19歲。

    《反對黃沙會》是當時文工團演出的保留曲目。1940年8月,在沂蒙山根據地的一次慶功會上,詞作者阮若珊演唱了這首歌。她動聽的嗓音和明朗抒情的唱詞,使得根據地的很多年輕人受到鼓舞。后來,隨著戰爭形勢和文藝宣傳任務的變化,阮若珊、李林在保留前兩段的基礎上,將原歌詞中反對“黃沙會”內容的段落改為積極抗日的內容,并易名《沂蒙小調》。1953年,山東軍區文工團李銳云、李廣宗、王印泉,在保留原作前兩段的基礎上,續寫了兩段歌頌共產黨、歌頌沂蒙風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歌詞,并在歌曲名稱中加了一個“山”字,形成了傳唱至今的《沂蒙山小調》。

    誕生于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后又重新填詞而成的《沂蒙山小調》,沒有描繪硝煙彌漫的戰場,歌詞中不見“血與火”的交鋒,也不提“生與死”的抉擇。它的旋律也并非令人血脈僨張、高亢嘹亮的常見“戰歌”風格,而是采用深情悠揚的曲調,婉轉真摯地歌頌黨、贊美家園。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這片紅色熱土,孕育了無數英雄兒女。在當時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10多萬人血染疆場。“沂蒙母親”用慈母情懷撫育烈士遺孤,“紅嫂”用乳汁救治負傷的小戰士,更有無數沂蒙人民不分晝夜地救治傷員、抬運彈藥、制作軍糧。沂水蒙山間,革命軍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譜寫了一曲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贊歌。《沂蒙山小調》承載著根據地軍民的真摯情感與難忘記憶,從沂水蒙山傳唱至大江南北;從戰爭年代一直到今天,經久流傳。

    在村中的一座小院里,我們見到了《沂蒙山小調》的傳唱人宋守蓮。她熱情地邀我們在掛滿淡紫色花朵的紫藤架下乘涼,并爽快地為我們現場演唱這首歌曲。她的歌聲吸引著不少游人走進小院。年逾七旬的她,這些年登上大大小小的舞臺,走進學校和社區,用依然清亮的嗓音,深情歌唱著《沂蒙山小調》。

    登上天蒙山山頂,放眼遠眺,細雨中的沂蒙大地猶如巨幅水墨畫卷鋪展在眼前。山風掠過耳際,仿佛帶著《沂蒙山小調》的余韻。正如袁成隆所說:“我熱愛這個迷人的世界,熱愛這個美好的人世間,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及悠久燦爛的歷史,她撫育了我,給了我無限的享受……我和我的同輩人當是最幸福的人,同時我也不會忘記曾經共同戰斗,先我而去的眾多先烈。”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