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張東盼
2025年08月23日08:44 222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p>
車子穿行在太行山脈中段的“S”形山路上,只見峭壁摩天,雙崖欲合。蒼松翠柏間,一段段殘垣斷壁、一排排經過修復的石屋靜靜矗立。
“這就是黃崖洞兵工廠舊址?!比涨埃S解說員走近廠房,記者看到磚縫里還有細碎的鐵屑。一座石碑上,刻有兩行遒勁有力的大字:“崇山幽谷創建軍工,造槍造炮打敗日寇?!?/p>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記者眼前仿佛浮現當年熱火朝天的場面:鋼花四濺的土爐旁,軍工們鼓風箱、銼槍膛、淬刀鋒……
追昔撫今,“老軍工”的鑄劍精神仍在傳承。國產航母、新型戰機、“東風快遞”……新時代的一系列大國重器背后,依然燃燒著那永不熄滅的爐火。
從“敵人給我們造”到“我們也要自己造”——
誕生在黃崖洞,啟航在太行山
黃崖洞兵工廠陳列館,懸掛著一支八一式馬步槍的照片。
這支工藝樸素的步槍,是黃崖洞兵工廠1940年研制生產的第一批步槍之一。它集短而準、輕而活等優勢于一體,尤其是彈射刺刀的精妙設計,非常適合八路軍游擊作戰和近距格斗。
作為我軍研制的首批制式步槍,它見證了人民軍工從無到有的創業史。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边@句《游擊隊之歌》里的歌詞看似樂觀,背后卻藏著當年先輩用生命奪取槍支的悲壯。
和我們一起前來探訪的70多歲楊江賢老人,一直致力于黃崖洞兵工廠史料研究,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歷史細節——
抗戰中,日軍發現,八路軍打完3槍就沖鋒,當時有點摸不著頭腦,但交手多了鬼子才明白,那是因為缺少彈藥,所以曾稱八路軍為“三槍八路”。
火器不如人,那就肉搏。敵人曾刊文《八路軍怪魔的游擊戰爭》記述:“(他們)不用槍,只肉搏……不管火力多么硬,常硬著頭皮沖上去”。
“沒有槍,沒有炮,我們也要自己造。”慘烈的犧牲,讓“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成了八路軍將士最迫切的渴望。僅用不到半年時間,他們就在懸崖間建起了這座黃崖洞兵工廠。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之所以在這里選址,就是因為黃崖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能有效躲避日軍的轟炸和突襲。”站在山洞間的兵工廠舊址,記者深刻感受到“人力勝天”的震撼,“自力更生”的壯舉。
采訪中,解說員指著展柜里一節鋼軌說:“這是在破襲戰中,八路軍專門拆運回來造槍造炮的鋼軌?!?/p>
缺加工無縫槍管的好鋼材,就拆鋼軌替代;沒有深孔加工設備,就用車床攻堅;缺拉來復線機,便創新擠壓法破局;電力不足,就靠人力手搖腳蹬驅動車床和電機生產……憑著背水攻堅的執著,抗戰軍工人打造出第一批八一式馬步槍。
這批八一式馬步槍,率先補充到陳賡的129師386旅。隨后,關家垴戰斗打響。短兵相接中,日軍發現八路軍手中的步槍刺刀彈出速度快,往往沒等日軍把“三八大蓋”的刺刀裝上,八路軍的刺刀就已經刺了過來。他們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
據史料記載,黃崖洞兵工廠從1940年春正式開始生產武器后,年產的槍、炮、手榴彈等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
記者一路追尋發現,這種熔鑄太行軍工風骨的作風基因,在一代代軍工奮斗者的血脈中流淌。
來到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一處軍工舊址,記者站在入口處,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豪邁誓言猶在耳畔:“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這里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恐耙蝗f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八千軍工在此白手起家,面對“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哪怕看不懂圖紙、缺設備、少資料,他們依然像當年黃崖洞的軍工們一樣,把“沒有條件”變成“創造條件”,把“不可能”拆解成一個個“可能”。
1970年8月,這里研發出我國最早的核動力反應堆。僅4個月后,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北上黃崖,尋我故鄉?!蔽挥谏轿魇¢L治市的淮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就是黃崖洞兵工廠。采訪時,新一代軍工人告訴記者,今天雖不再需要拆鋼軌造槍,但他們依然保持著那份奮斗攻堅的智慧和勇氣。
7月27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我國又一顆自主研制的衛星發射成功。那噴射的尾焰,恰似當年燃燒在太行山上的爐火。
此時此刻,記者心中響起那首穿越時空的壯歌:“我們在黃崖洞上誕生,我們在太行山上啟航……”
從“掛草簾的‘將軍屋’”到“坦克總師的‘眼鏡房’”——
既要干事,更要干凈
這是黃崖洞兵工廠的一間“將軍屋”:石塊壘墻,石板苫頂,四根木棍支撐為窗,門上掛一草簾。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當時就住在這里,一邊指導兵工廠生產,一邊指揮部隊戰斗。
“所有財力物力都毫無保留向造槍造炮傾斜。”解說員告訴記者,當時大家心里裝的、手里干的,都是如何建好兵工廠,誰還有心思去琢磨追求生活住宿條件?作為黃崖洞兵工廠的主要領導者和重要奠基人,左權同志更是帶頭吃苦。
在兵工廠一間石屋墻上,留存著當年八路軍軍工部制定的兵工廠規則,其中“奉行勤儉節約,杜絕一切浪費;不愛護機器工具、浪費材料者要受罰;絕對禁止盜賣工具原料或私送他人”等紀律規定,引起記者注意。
儉為興業之本,奢為敗業之根。楊江賢老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940年秋,剛到兵工廠的軍工楊鴻章打掃衛生,將車床上一塊指甲蓋大的鋒鋼當作鐵屑倒掉,師傅得知后,急忙跑到垃圾堆找回了這塊鋒鋼,并責怪楊鴻章:“你知道嗎,這可是我們同志冒著生命危險從敵占區搞來的,它比金子還貴重!”
“這樣的節儉隨處可見?!睏罱t介紹,當時,生產中一些齒輪壞了,軍工們就左搭配、右打磨,焊上接著用;有的軍工睡在陰暗的石屋里舍不得點燈、生火,卻把燈油和煤炭節省下來,去點工房的燈,生鍋爐的火……
正是這份刻進骨子里的勤儉節約、杜絕浪費、克己奉公,讓原本物資匱乏的兵工廠,能夠源源不斷為前線輸送槍支彈藥。
“今天,物質條件極大改善,技術生產能力今非昔比,但軍工戰線這種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精神永不過時?!敝醒胲娢b備發展部一名機關干部的話令人警醒,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軍工戰線都要過緊日子,把每一分錢,都花到管用的地方,不能跑冒滴漏,更不能中飽私囊。
“既要干事,更要干凈!”一路踏訪,記者發現,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樣的軍工傳統從未走遠。
空軍裝備部某軍代局在參與某型飛機改進試驗中,發現電機系統出現問題。設計部門擬重新設計電機系統,但他們認真調研發現,此舉既耗時費力又費錢,便與企業聯手攻關,最終排除故障徹底解決了問題,避免了近千萬元的浪費。
三代坦克總師祝榆生,在研制坦克的那些年,住的是研究基地的老式“眼鏡房”,說是兩室一廳,客廳小得只放得下一張餐桌;他的辦公桌是從倉庫里“撿”來的舊桌子;他的椅子就是一個上面放著花布棉墊的木板凳。他曾謝絕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每月4000元的補貼和終身成就獎20萬元獎金,在臨終前還向組織上交了一筆數額不菲的黨費。
軍工專家,像軍工戰士一樣,心中也燃燒著那團永不熄滅的爐火!
從“一個個軍工人”到“一代代軍工魂”——
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
一座墓碑前,站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和兩個孩子。
“埋在下面的是誰?”一個孩子問。
父親告訴他,墓碑下是黃崖洞兵工廠軍工沈丁祥和妻子李林一。
紅軍戰士沈丁祥,1940年從延安來到黃崖洞,接任軍工部第一復裝子彈廠廠長。李林一,1939年來到黃崖洞兵工廠工作,曾任兵工廠倉庫保管員。兩人在此結為革命伉儷,先后輾轉多地參與創建多座兵工廠。
1969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研制反坦克導彈,半夜點將沈丁祥。當時被下放的沈丁祥沒有絲毫遲疑,連夜去見周總理受領任務。不到3年,他和戰友就成功研制出紅箭-73反坦克導彈。
二人逝世后,子女按照他們生前遺愿,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黃崖洞。
不同的年代,同樣的堅守。望著墓碑,記者想起曾到戈壁灘祭奠的另一個英魂。
空軍某試訓基地導彈試驗專家楊選春,在抗癌的18年里,拒絕病退,2次術后重返科研一線,踐行“死也要死在試驗場”的誓言,參與完成幾十項武器定型試驗任務?。2018年楊選春去世,骨灰撒在戈壁灘。
多少英雄血,幾多太行魂。翻閱黃崖洞兵工廠的史料,聽著山西省黎城縣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尚軍的介紹,記者多次潸然淚下——
1937年秋,日軍攻入太原。面對日寇的威逼利誘,留英回國的冶金博士、軍工專家張增,抱著“死也不給日本人干”的決心,主動聯系我黨,舉家來到黃崖洞兵工廠。為了保密和安全,他改名張華清,攻克許多技術難題,為我軍研制出大量炮彈。日寇偷襲黃崖洞時,張華清不到3歲的女兒不幸遇難。幾個月后,在敵人對兵工廠發起的又一次“掃蕩”中,張華清和妻子也壯烈犧牲。
炮彈廠火藥技師教逢春出身爆竹世家,叔父、叔母殉難于爆炸事故,唯一的兒子也因觸碰廢炸藥被炸身亡。他自己在多次負傷、日夜操勞和長期的火藥侵蝕下,積勞成疾,肺部嚴重受損,42歲便離世。
1941年11月,日寇5000余人進攻黃崖洞,我軍以166人的傷亡代價,取得殲敵1000余人的勝利,成功保衛了兵工廠。
“舍生忘死志在報國,淡泊名利一心向戰?!备闪艘惠呑友b備工作的軍代表汪曉程,退休前特意到黃崖洞兵工廠尋根。在與記者的長談中,他情不自禁提起一個個心中的楷模——
“核盾功勛”林俊德,隱姓埋名扎根羅布泊52年,參與我國數十次核試驗。2012年病重時,在生命最后的10個小時,仍9次請求要坐起來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雷強、李中華、李剛等試飛員一次次駕駛著新型戰機直沖云霄,在與死神的博弈中為新裝備“探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位試飛員獻出生命,讓大國重器從圖紙躍然而出飛上蒼穹。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痹谔熊姽の幕瘓@,兩排軍工專家的掛像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前來瞻仰:第一排是甄榮典、劉貴福、陸達、石成玉等一大批黃崖洞軍工專家,第二排是錢學森、鄧稼先、于敏、彭士祿、黃旭華……
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一個個參觀者流露的崇敬目光,讓記者想到了更多:在軍工戰線,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耕耘者。因為工作特殊,他們注定只能隱姓埋名……
薪火相傳,精神永續。記者采訪離開時,兩個孩童正牽著父母的手,向“魂歸黃崖洞”墓碑敬獻鮮花。也許,年幼的孩子此刻還不理解軍工事業,但他們心頭一定已經燃起那熊熊的爐火!
(采訪得到苗鵬、劉建軍、王瑞、陳海燕、王豹大力支持)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