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秋季開始,針對中西部貧困地區學生營養不良的情況,中央財政每年撥付160億元專項資金,3000多萬大山溝里的孩子們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然而,接連曝光的“問題餐”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質疑:一邊是食物變質,另一方面是營養縮水,“營養餐”究竟營養了誰?(5月26日《東方早報》)
按“理”說,國家掏錢由個地方出“鍋灶”,為自己的孩子制作和配送營養餐,這樣的工作應該最好做了。從地方來說,制作和配送營養餐受益都是自己的孩子,主要開支都是國家提供的,就是自己搭進去的也只能算上一點“綿薄之力”,而且這種力量更是自己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但是即便如此,孩子們的營養餐經過地方的“鍋灶”,現在已被糟蹋得不成樣子。那邊食物中毒,這邊孩子們上吐下瀉,營養餐一下子變成了“問題餐”。即便如此還有學校抱怨,食堂眼看著就辦不下去了。
被貧困地區孩子們倍加推崇的營養餐何以問題重重,并即將走上絕路?問題還是出在錢上。三塊錢的營養餐對于孩子們如果完全進入孩子的口中,應該說不低了,但是在這三塊錢中在扣除制作和運送等費用,可就難說了。而偏偏是地方的經營者、學校甚至政府教育部門還想從中得到一定的利潤,還要保證老板們有錢賺,這就更不好說了。一個孩子一餐就是三塊錢,這里面能包含多大的利潤?更況且有人還要把這種利潤最大化。于是,正常的合格的大米價格也必然居高不下,為了多賺錢就干脆使用“三無產品”,牛奶面包過期的也成了孩子們的“營養餐”,有的牛奶甚至已經變質不能食用了也照送不誤。
在某些地方政府看來,國家的任何一項利民和惠民政策都是一種生意,甚至都是可以無限開發的財源,而且有條件的要大力開發,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開發。國家投入巨資為貧困地區上學的孩子提供營養餐,這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是為了各地方乃至全民的利益,作為地方政府就應該大力支持和配合,投入相應的資金進行配套。這也是一個地方政府最起碼的執政倫理。但從現在來看幾乎很多地方都把這項工作當成生意了,食堂承包、產品配送招標等忙的不亦樂乎,算計過國家之后,又開始算計孩子們了。
很多地方總是不斷強調市場化,把營養餐里出現的問題歸咎于市場化運作。而實際上地方政府用一種貪婪之心執行中央和國家政策,這才是問題的真正根源。許多地方辦公大樓富麗堂皇,三公消費動輒數億,現在面對孩子們的營養餐,因為一點“綿薄之力”卻“無能為力”了。這是矯情還是耍賴?一個地方政府就因為學生的營養餐揩不到更多的油,就不惜偷工減料,甚至打起了假冒偽劣的歪主意,這樣的地方政府還配稱著“人民”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