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

    南方日報:群眾的誤解也是一面鏡子

    尹 敏
    2013年06月04日09:05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看了5月28日本版《經得起考驗的“政績工程”是真政績》一文后,筆者感到,群眾對領導干部一心為群眾辦的實事產生一些誤解,看起來是群眾的問題,實際上是由于領導干部平時聯系群眾不夠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的誤解也是一面鏡子,它能折射出領導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因而值得領導干部認真反思。

    如果不費心思問需于民,就容易引起群眾的誤解。有的領導覺得,自己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對群眾的需求早已心中有數,沒必要在做事之前再跟群眾商量。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每個地方的群眾需求往往是復雜而又多變的,不同地方的群眾需求也可能會截然不同,加之受條件所限,一任領導只能做成幾件事。因此,領導干部在為群眾做實事之前,應該在充分聽取群眾呼聲的基礎上,根據現有條件和輕重緩急作出合理的規劃,并且公布于眾,讓群眾明白這屆班子準備為群眾做哪幾件事,為什么要按這個順序做,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兌現。這樣一來,群眾就不會把百姓急需的“民心工程”當作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

    若是不下功夫引導群眾,就容易引起群眾的誤會。有的群眾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難免會存在不全面、不長遠、不理性的問題,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拿出足夠的耐心,同群眾進行不厭其煩的溝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領導干部只要解釋到位了,群眾就會消除片面認識,改變短視觀念,克服主觀思維,從而會堅定不移地相信政府,真心實意地擁護政府,全力以赴地支持政府。可是,有的領導卻不愿意這么做。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一時有誤會的群眾終究會理解的。這種看法有待商榷。無數事實表明,政府要想把一項決策又好又快地落實下去,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盡可能多地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倘若不讓開支全程公開,就容易引起群眾的猜疑。有的實事因為牽涉到巨額資金的投入,因而備受關注。因此,防止群眾猜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每一個環節都在陽光下運行。有的領導覺得,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怕別人說長道短。這種觀點筆者也不敢茍同。從一些曝光的腐敗案件來看,有的領導雖然自身清正廉潔,但由于在物資采購、工程建設方面沒有實行有關制度,因而給一些“放心”的部屬提供了犯錯的機會,從而出現了“清官手下出貪官”的遺憾。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