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流行臨時工啦,改流行臨時單位啦!”這是一名網友針對“‘中國動態調查委員會’主任兼黨組書記李廣年包養情婦”一事發表的評論。看似戲謔,卻也形象地道出了近年來屢現報端的一種社會現象。
就在三個月前,假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司長”的趙錫永剛被繩之以法。如今,又一個頭頂“國字頭”(“中國動態調查委員會”原名“國內動態調查委員會”)光環的山寨官員浮出水面,而且這次連同其所在機構都是山寨的。
“東窗事發”至今,除了中央黨校的一則聲明,尚無其他人員或機構出面“認領”李廣年及“中調委”。在權威調查結論出來之前,我們不便對事件性質妄加評論,但應該引起警醒并反思的問題是:類似“中調委”這樣的機構還有多少?又是什么樣的現實土壤滋生了它們?
其實,公眾開始對“中調委”這類“官味十足”的山寨機構產生興趣的時間和事件節點,至少要追溯到兩年前的“郭美美事件”。當時,郭美美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認證身份在網上炫富,引得輿論大嘩,紅十字會也因此蒙受了名譽和經濟的雙重損失。前幾日,有律師提醒紅會起訴郭美美的時效即將到期,并稱“要想恢復名譽,這是最后的機會”,但并未得到紅會方面的回應。有網友失望地表示,“紅會對郭美美的寬容,驗證了公眾的質疑”。顯然,沉默絕不是定分止爭的最好方式。
與“郭美美事件”的膠著狀態相比,山西運城“房媳”事件似乎已是“撥云見日”。隨著至少15人擔任官員、公務員或國企領導的家族譜系的曝光,隨著多戶口、多房產、吸毒、偷稅、濫用職權等多項罪證被揭發,再想隱瞞什么或違規操作似乎已沒有那么容易。在這一事件中,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自媒體)已經出色地發揮了輿論監督職責,接下來,就要看司法機關的表現了。
(作者單位:正義網絡傳媒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