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

    河北日報:“奢華”不是藝術的正道

    賈夢宇 張博
    2013年08月15日08:19   來源:河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奢華”不是藝術的正道

    日前,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通知要求,不得使用財政資金舉辦營業性文藝晚會,不得使用財政資金高價請演藝人員,不得使用國有企業資金高價捧“明星”、“大腕”,堅決剎住濫辦節會演出、濫請高價“明星”、“大腕”的歪風。(據8月14日《人民日報》)

    “‘超級明星’與繽紛煙花齊飛,‘天價大腕’共奢華舞美一色”,近年來,不少地方舉辦文藝晚會紛紛打起奢華牌,用浮華噱頭博人眼球。然而,在這一場場奢華演出的背后,卻是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制作經費。當晚會成為“燒錢的機器”,成為“比闊氣、講排場”的平臺,不僅僅會助長奢糜之風,更有可能滋生腐敗、損害政府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五部門下通知叫停奢華晚會無疑是切中時弊、一針見血,可謂正當其時。

    舉辦文藝晚會,目的是為了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大眾的文化追求。從這一點出發,適當地下點“本錢”以提高晚會質量,本也無可厚非。但是,排場不代表品位,奢華不代表格調——— 把心思全用在艷麗無比的演出服裝、輝煌氣派的聲光電效果上,一味追求明星、大腕陣容,節目表面看起來當然是花團錦簇,卻不一定能提升思想和藝術的“里子”。事實也一再證明,奢華的晚會不一定能取得藝術上的突破,更難以憑此贏得觀眾和市場的認可。前幾年,就有媒體報道,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漳縣舉辦文化旅游節,縣里花巨資籌備明星演唱會,為使演唱會場面熱烈,不得不生拉硬拽學生來湊數,還強迫他們買48元一張的門票。諸如此類的演出,浪費了納稅人的“票子”,丟光了政府的“面子”,實在得不償失。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奢侈是藝術的篡奪者”。古往今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文藝創作,作品水平的高低與金錢投入的多少并不成正比。那些不是什么“大制作”、“大手筆”的作品,往往“雖身瘦而形美”,在藝術探索、贏得觀眾方面能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比如,導演張猛在2011年執導的電影《鋼的琴》,投資不過百萬,卻因為“接地氣”的故事情節和別具一格的表現手法,不但拿獎拿到手軟,還贏得了觀眾的口碑。可見,奢華既不是藝術的本質,也不會受到群眾的歡迎。要想創作出真正的藝術精品,終究還是要牢牢遵循“接地氣”的主旨,貼近民生、寓教于樂。

    如今,五部門“叫停奢華晚會”的通知已經下發,措施具體、要求明確,為今后各地怎樣辦晚會立下了“規矩”。筆者由衷希望,各地都能嚴格遵守各項要求,真正擺脫比排場、競奢華的功利性思路,引導文藝創作走為加強底蘊下苦 功 的 正道。

    (責編:常雪梅、謝磊)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