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qū)        注冊

    破除“提拔才考察”的無形慣例

    飛-翔

    2013年08月30日16:30   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現(xiàn)如今,在一些地方,“提拔才考察”儼然成為了一種無形的慣例。大家都覺得,組織部門很忙,但是組織部門和組工干部真正花在識干部上的時間和精力,卻不多。一般都是提拔干部時,才去考察一下。說句不好聽的話,很多人可能認識組織部的干部,組工干部認識的人卻不多,特別是一般干部或職位低的干部。

    用人得當,首先要知人。大家肯定都覺得,只有事先將所有干部識準了,才能從中選出最好的干部來。但是,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僅僅靠提拔前的“一錘子買賣”,對干部進行一時的考察,真能將一個干部識準、認準?我想這個難度不小吧,或是根本辦不到。毛主席也認為: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即使是不合格干部,也會為了實現(xiàn)個人的目的,做一些好事、實事,甚至“上竄下跳”,讓領(lǐng)導、同事、服務(wù)對象幫忙說好話。如果這時去考察,得到的結(jié)果很可能“大相徑庭”。

    俗話說得好“日久見人心”,鑒別一個干部是“真優(yōu)秀”還是“裝優(yōu)秀”,這需要看“一時”,更需要我們看“平時”。這就要求組工干部,特別是從事干部工作的同志,必須走出機關(guān)、走入干部群眾,經(jīng)常性的去了解干部,看他們的一貫表現(xiàn)如何;這也要求制定科學的干部考核指標,確保既能通過定量化的指標對一時的成績作出比較,又能通過定性的指標判斷一個干部能否守得住清貧、干得出成績;這還要求發(fā)動群眾用“雪亮的眼睛”觀察干部,以“群眾滿意還是不滿意”把一時和平時有效統(tǒng)籌起來,在群眾的評價中獲得動態(tài)、綜合、平衡的干部考察結(jié)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趙娟、姚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