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qū)        注冊

    西安晚報:打擊“網絡謠言”須防范執(zhí)行跑偏

    2013年09月03日09:03   來源:西安晚報

    原標題:打擊“網絡謠言”須防范執(zhí)行跑偏

    安徽碭山網民因發(fā)布車禍不實信息被拘留,在輿論關注下,警方認為當事人確有違法行為,但是對其拘留5天的處罰偏重,決定撤銷處罰,并表示歉意。隨后,該網民也就自己的不當行為數度向公眾致歉。

    這起因“網絡謠言”引發(fā)的案件,因為執(zhí)法機關積極回應民意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取得了不壞的結果:既借此澄清了事實真相,也對隨意轉發(fā)不實消息的行為起到了警示作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打擊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huán)境,防止網絡謠言侵害個人和公眾利益,深得民心民意。但在肯定碭山警方實事求是態(tài)度的同時,也要提醒手握執(zhí)法權的部門,打擊謠言,更要尊重事實和法律。

    網民未經核實,發(fā)布不準確的車禍死亡人數,確有不當之處。然而,如果沒有證據表明是惡意捏造,可能還沒達到“故意編造、散布謠言”的程度。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自然會引起當地人的關注,不管在網絡上,還是在街談巷議中,都缺不了“路邊社”消息。不實消息流傳,恐怕也跟權威信息遲到有關。

    在涉及百姓知情權、表達權的問題上,碭山公安部門第一時間公布權威信息,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宜把公眾發(fā)布不夠準確的信息,輕易定性為編造散布謠言。如果是這樣,老百姓對待不清楚的社會事件,恐怕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因信息不充分傳播了不準確信息,和蓄意制造傳播謠言,還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打擊網絡謠言,初衷是好的,但不能把自己不喜歡聽到的聲音,都扣上謠言的帽子。要把握好打擊謠言和保證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平衡,必須嚴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避免隨意性。

    打擊網絡謠言,有助于凈化網絡空間,傳遞正能量,人人拍手稱快。但同時也要警惕一些地方在執(zhí)行中濫用、跑偏。解決之道首先要建立健全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各地執(zhí)法者尤其要帶頭守法,才能營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據新華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