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        注冊

    華西都市報:邊緣游走的快遞業,早有致命基因

    蔣璟璟

    2013年12月23日10:37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邊緣游走的快遞業,早有致命基因

    11月29日,山東的劉先生被一件沾染有毒化學品的快件奪去生命。在此前后,兩位山東其他地方的網購客和快遞下屬公司7名員工也先后染病入院。21日上午,圓通公司公開致歉,稱目前正在調查。據央視新聞報道,這是涉事化工廠第三次通過圓通郵遞氟乙酸甲酯樣品。

    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簡直令人匪夷所思。圓通一位工作人員稱,“快遞員的化學知識有限,對化學品識別能力不夠,而且也沒檢驗設備,發件的化工廠稱無毒無害,就攬件發出了。”但按照相關郵政規則,“寄件人能夠證明所寄物品不屬違禁物品,快遞企業方可接單”。此事中,涉事化工廠并未提供任何“安全”證據,圓通怎可草率收件呢?

    所以,“奪命快遞”絕非是由于知識或設備局限導致的技術失誤。而是從業者在長期的不規范運作后,注定要付出的某種代價。其實,快遞業的混亂由來已久,只是從未以“致人身亡”的極端形式呈現而已。一方面,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各公司瘋狂殺價、拉低門檻攬件,早已埋下隱患;另一方面,快遞企業內部,普遍采用“下線加盟”擴充地盤,而這種組織結構又先天帶有基因缺陷。

    快遞業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但由于外部約束機制疲軟,逐利沖動便會變得不加節制。在企業內部,高度量化的薪酬激勵模式下,一線員工面對一些可疑包裹,選擇“冒險放行”往往多于“保穩拒收”。該背景下,“出事”或許是必然。奪命包裹事件之后,快遞業的梳理與重建,理應加速提上議事日程。

    常識是,一般性物流企業必須嚴格恪守營商邊界,避免以僥幸投機的心態染指可疑業務;此外,則是特殊物品快遞行業,能有更細分的發展和更顯性的存在。在此前提下,確立更明確的法律規則,實現社會物流與危險品的徹底切割,快遞的清潔與安全化才有可能。

    (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B01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方蕊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