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qū)        注冊

    每個公民的生命都牽動全體國民的神經(jīng)

    張?zhí)煳?/p>

    2014年03月10日15:54   來源:北京青年報

    每個公民的生命都牽動全體國民的神經(jīng)

      當每個公民都開始小心地呵護著他人的權利的時候,足以證明權利意識、生命意識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對自己及他人生命和權利的尊重,正是成熟公民的最顯著的特征。

      截止到撰寫本文的時候,與地面“失聯(lián)”的馬航MH370客機,及機上239名乘客與機組人員的命運,仍然沒有可以最終確證的消息。在這十多個小時的時間里,全世界媒體的目光,都在追尋著那架莫知所蹤的飛機,都在關注機上239名人員的命運。雖然人們已經(jīng)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受不幸的噩耗,但同時也在默默地祈禱著奇跡的出現(xiàn)。

      在中國,人們則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包括一名嬰兒在內(nèi)的154位同胞的命運。微博上,無數(shù)互不相識的人們點燃虛擬的蠟燭,為生死未卜的同胞祈禱,為已經(jīng)陷入悲痛的乘客家屬送上遙遠的祝福;國家領導人迅即做出批示,指示各有關部門盡最大努力投入搜尋;微博、廣播、電視、報紙,都在各盡自己的努力,為焦急關注著的人們提供更多信息。

      悲劇或許已經(jīng)發(fā)生,但為最后一點希望所做的努力仍然沒有放棄,因為每個公民的生命,都牽動著全體國民的神經(jīng)。

      生命高于一切,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逐漸深植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價值理念。國家領導人在“兩會”的緊張日程中迅即就搜救工作做出指示;外交部長王毅中斷“兩會”新聞發(fā)布會,返回外交部處理相關事宜;新聞媒體以最醒目的篇幅和時長關注事件進展,都是這種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

      當這一切發(fā)生的時候,并沒有人表示意外或驚訝,而是視為理所當然。政治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正是為了讓每個公民都過上安全、富足、尊嚴的生活,因此當一部分公民可能不幸罹難的時候,本身就該成為政治議題的一部分。

      而在微博世界中,已經(jīng)有網(wǎng)民開始質疑媒體記者對“失聯(lián)”客機乘客家屬的采訪是否得當,認為記者圍堵式的采訪,可能給本來就焦急、悲痛的家屬,帶來新的心理創(chuàng)傷。雖然記者應該采取何種方式進行采訪,本身存在不同爭論,但來自公眾的質疑,卻證明今天的公眾對他人權利及心理的尊重,已經(jīng)深植于心而成為本能的反應。而這樣的意識和基于這種意識的質疑,即使在幾年之前,也還難以想象。

      不要小看這種變化中蘊含的進步。當每個公民都開始小心地呵護著他人的權利的時候,足以證明權利意識、生命意識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對自己及他人生命和權利的尊重,正是成熟公民的最顯著的特征。

      或許會有人質疑,這樣的良好表現(xiàn),只能出現(xiàn)于重大災難發(fā)生的特殊時刻,而在更為普遍的常態(tài)時間里,中國人對他人權利的認知和尊重,卻顯得那么不夠,并因此而懷疑這一刻的良好表現(xiàn)不過是暫時的矯情。

      確實,當下的中國社會確實呈現(xiàn)出多樣且矛盾的特征,汶川地震后,沖上一線冒險救人的醫(yī)護人員,被視為最可親可敬的白衣天使。而近年來卻又不斷出現(xiàn)患者或家屬的殺醫(yī)、傷醫(yī)事件,似乎醫(yī)生不再是那些醫(yī)生,群眾也不再是那些群眾。同樣,3·01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中,最先趕到現(xiàn)場以肉身呵護群眾的公安干警,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也承受著同樣來自群眾的誤解和不滿。

      或許有一種可能:越是權利意識逐步加強的時候,對權利受到傷害的現(xiàn)實越是難以忍受;越是期待人人都相互尊重的時候,越是容易對來自他人的輕慢作出過激反應。

      沒有哪種簡單的方式,可以解釋當下中國所呈現(xiàn)出的復雜面貌。但無論如何,當網(wǎng)絡上浮出一片“今夜,我們都是馬航乘客家屬”的時候,我們有理由不再那么悲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