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        注冊

    華西都市報:李娜“吃空餉”背后的價值斷裂

    朱昌俊

    2014年03月24日09:04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李娜“吃空餉”背后的價值斷裂

    評論員朱昌俊
      在一個越來越崇尚個體價值的時代,越來越需要個體“勵志”故事的社會,該如何安放個性與個體的成長與期待,這恐怕不僅僅與李娜現象有關,甚至也不只是體育的事情。
      針對有報道說李娜“單飛”后仍從湖北領工資,湖北省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馬克勤昨日說,李娜雖已走上職業化道路,但她仍是湖北省網球中心一員,仍代表國家和湖北參加了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并一直為推動國家和湖北的網球事業做工作。李娜已單飛,工資還照領。這種不同尋常的關系,對于當地體育部門而言,并非金錢上的“補償”意義這般簡單,而更多是出于一種“身份”上的綁定。正如有論者指出,這樣的李娜實際上是“偽單飛”。李娜是不是真的單飛,可以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當地體育部門這種做法的直接目的不言而喻:無論是對于李娜世界性聲譽的“共享”,亦或是對于體育政績的看重,都需要憑借“組織關系”證明——她依然“是我們的人”。
      不過,公共財政支撐的工資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發。對于大多數公眾而言,無疑希望李娜能夠取得佳績,但至于李娜究竟是誰培養的,恐怕并不在乎。相反,李娜較之于一般冠軍運動員所具有更大的符號意義,恰恰在于其“單飛”所代表的“個體價值”。于此而言,拿財政補貼“單飛”的李娜,首先必然要面臨民意上的責難。
      按照當地的說法,李娜單飛后不是與體育部門完全沒有聯系,甚至還代表當地參加過諸多運動會。李娜當然可以與當地體育部門有關系,但是否僅限于“組織關系”,卻值得商榷。首先,以組織關系對李娜及其榮譽進行綁定的處理,還是一種計劃時代的“單位人”思維,這與職業化的李娜所存在的矛盾沖突,是顯而易見的。其次,如果發工資純粹只是確保“榮譽”共享,則確實是多此一舉的“錦上添花”。李娜取得世界性成績,當地以她為榮無可厚非,但將之與體育部門的“功績”綁在一起,著實顯得狹隘與功利。
      有業內觀察人士指出,類似李娜“吃空餉”現象,并非孤例,很可能是體育圈的普遍狀況。可以想見,隨著體育職業化程度的提升,和越來越多的運動員走向國際化,李娜式尷尬將越來越突出。而在社會觀念上,人們也愈發推崇個人價值。這種時代性的變遷,注定讓李娜現象成為一種顯得另類的異象。
      某種程度上,李娜“吃空餉”所激發的爭議,并非限于公共財政是否浪費,而是“組織關系”式的“單位人”思維與個人化價值之間的斷裂。人們希望單飛的李娜能夠走得更遠,撇清組織關系,實際上是期待傳統的體育發展模式,能夠嵌入更多的個性與個體成長空間。雖然當地也稱李娜單飛就是一種體育機制上的改革嘗試,但越飛越高的李娜仍然擺脫不了“組織”之線的牽連,終歸讓期待甚高的人們感到些許失望。
      李娜“吃空餉”再次展現了傳統體育發展機制的慣性力量,而對于大部分表示“失望”的人而言,這背后所展現出的一種價值斷裂,顯然更需要引起關注。在一個越來越崇尚個體價值的時代,越來越需要個體“勵志”故事的社會,該如何安放個性與個體的成長與期待,這恐怕不僅僅與李娜現象有關,甚至也不只是體育的事情。在這方面,我們確實太需要“雪中送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