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舟山
最近聽到身邊很多適齡女孩說不想結婚,對方給不了自己安全感。談及何為她們心目中的“安全感”時,歸根結底無非是房子、車子、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恨不得男孩在結婚前就把一切物質條件給準備好,這就是現代很多女孩的“安全感”標尺。其實這是這個浮躁社會帶給人們的認知誤差,每一個人的所謂“安全感”都應該源于自身的自立自強,源于社會給予的價值肯定,為人如此,為官更是如此。
有的官員認為錢財能給他帶來“安全感”,于是就開始貪得無厭;有的官員認為權力能給他帶來“安全感”,于是就開始權力尋租。位居高職不想怎么給群眾帶來“安全感”,而只顧算計自己的“小九九”。實際上,“安全感”是內心的一種踏實,是“半夜不怕鬼敲門”的問心無愧;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放縱和瘋狂,也不是無休止的權力尋租后的“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務實的工作是為官“安全感”的來源。焦裕祿一生致力于改變蘭考落后面貌,鞠躬盡瘁,再苦再累干得踏實;楊善洲老人一生只為踐行“幫家鄉辦點實事”的承諾,勤勤懇懇做得心安。肯干事、多干事、干實事,多傾聽群眾的“牢騷”,讓群眾掏出自己的“心窩子”,去給群眾辦事解難,而不是凌空蹈虛,這樣的“安全感”才來的真實可靠。
百姓的肯定是為官“安全感”的歸屬。為民而務,為的是社會、是大眾。只有“善下”為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肯定,才能讓百姓拍手稱贊。你熬更守夜為百姓解決難題,你夙夜奉公為百姓謀取民利,你如若是個雨中送傘雪中送炭的人民公仆,怎能贏不得人民的認可,怎能不讓群眾翹起大拇指、銘記在心中啊。
為官一任,就要對得起黨, 對得起百姓,這樣才不會惶惶恐恐總想著會不會丟官,不會戰戰兢兢怕功績不顯,自然求得為官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