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5月5日電 (萬鵬)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展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京津冀“一把手”分別就三地在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方面所做工作作了介紹,并提出意見建議。會上,習近平指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系統謀劃,加強體制機制創新。”隨著規劃綱要的出臺,京津冀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終于浮出水面,“協同發展”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京津冀區域經濟的核心主題,為破解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資源環境制約等難題提供“鑰匙”。
加強協同發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
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大家一定要增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體制機制的勇氣,繼續研究、明確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進。”“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并從財政政策、投資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
本次會議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而該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同時,推動這一國家戰略“要堅持協同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進。”
【解讀】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國力認為,國務院此前已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該小組辦公室設在發改委。“從機構設置上就非常重視,體現了京津冀地區的特殊地位。”高國力分析,之所以選擇京津冀作為破題重點,首先因為首都北京已遭遇霧霾、擁堵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某種程度上已影響到了國際形象”。
當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多年的兩位數轉入到“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長階段,需要探尋全新發展動力。有媒體指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必須去除官本位思想。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絕非易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痛下決心,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振興為重,勉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力爭早日形成新的體制機制。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點題”: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高國力認為,協同發展長期來看是要解決這一區域產業合理布局和資源有效配置問題,為本地區和全國開創全新增長極。
疏解非首都功能,強化核心功能
打好產業大挪移的“當頭炮”
此次政治局會議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什么是北京的核心功能,早在2014年2月,習近平考察北京時曾對北京的核心功能明確定位:要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也曾強調,“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
【解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推進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產業外移是其核心內容。什么是非首都功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楊開忠認為,非首都功能主要有兩大類,首先,從經濟角度考慮,一些相對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輻射的經濟部門;其次,區位由非市場因素決定的公共部門。而疏解去向,除了河北、天津等周邊區域,還包括從市區疏解至郊區。楊開忠說,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應當在發揮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著力調整政府機構自身或政府舉辦之公共事業的區位。為此,他建議,應考慮在北京市區外圍規劃建設國家科技城和國家行政新城。
有媒體指出,事實上,三地的產業發展由于歷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加大。同時,三地之間的差異性為京津冀地區提供了一個互補發展的機會。京津冀產業版圖正在重構——北京“轉”、天津“立”、河北“補”。北京:不再攤大餅,必須騰籠換鳥,構筑“高精尖”產業體系;天津:協同上下功夫,錯位上做文章,發力做實“北方經濟中心”;河北:縱使傷筋動骨也要脫胎換骨,打響壓減過剩產能攻堅戰,渴盼借力京津綠色崛起。
堅持協同發展,調控人口規模
環保、交通、要素市場“一體化”破題
去年2月26日,習近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平,提高其綜合承載能力和內涵發展水平。”“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下決心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本次會議再次強調,“要嚴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結合調控北京市人口規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同時,“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要抓緊開展試點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試平臺。”
【解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環保、交通和產業升級轉移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個重點領域,因此要單出三個一體化細則。需要“先行”的是兩個領域,即環保和交通。常紀文稱,“先行”的意思就是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沒有交通一體化,沒有環保一體化,就沒有京津冀一體化。”產業升級轉移則是重點領域。常紀文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有不少特點,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尋求發展來解決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同時也通過環境的約束性為發展打下基礎。如通過產業轉移、加大投入、生態補償等實現區域協同發展,令京津冀區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層級。
有媒體分析指出,此前,北京市官方曾多次表態,將以最大決心和更大力度控制人口規模,提出明確人口調控目標,落實各區縣人口調控的責任等。要通過嚴格控制中心城大型公建項目,嚴格限制中心城新建和擴建醫療、行政辦公、商業等大型服務設施等措施,促進人口疏解。楊開忠表示,北京強調的以業控人和以房管人,是影響和調控人口規模的方式方法,人口和就業聯系在一起,就業又和產業相關。
(本文綜合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經濟網等報道)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