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地方要聞

    變味的“迎來送往”——一種公務禮節掩蓋下的不良風氣

    徐補生
    2013年01月17日07:29   來源:山西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吳臨芳: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

    賈衛彬:省紀委派駐省審計廳監察室主任

    郭來旺:山西晉康風濕病醫院院長、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

    新聞背景

    中央紀委監察部日前發出通知,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在2013年元旦、春節期間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廉潔自律。多年來,這已經成為一個慣例,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央政治局出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如清風乍起,形成了強大的正能量。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剎住用公款走訪拜年、“迎來送往”的不正之風呢?1月15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吳臨芳、省紀委派駐省審計廳監察室主任賈衛彬和山西晉康風濕病醫院院長、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郭來旺。

    網絡諷喻“接待也是生產力”,一語道破“迎來送往”之風背后的真問題

    記者:正常的迎來送往是必要的,但現在的問題是迎來送往越來越變味,根源在哪里?

    吳臨芳:中國是禮儀之邦,也是人情社會,不論是一般人相處,還是公務活動,迎來送往本來是交往的禮儀,是維護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的必要形式。但現實生活中,迎來送往卻成為一種負擔,尤其是在公務活動中更是如此。究其根源,是官本位理念的影響,使得禮儀形式變成一種不成文的規制。在一些人看來,迎來送往已不是簡單的禮儀,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郭來旺: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F在的問題是,許多“迎來送往”名為行禮節,實為拉關系,是把公共資源變為博得領導歡心,增強個人人脈的一種手段。有些情況是上級“有要求”不陪不行,但更多時候是下級“有想法”非陪不可。而一旦風氣形成,就會身不由己,被風氣綁架。

    賈衛彬:歲尾年首檢查多、驗收多,自然也就應酬多、接待多!皟晒潯敝惺亲咴L拜年的高峰期,上下級之間、部門單位之間“迎來送往”更加頻繁,有人樂此不疲,但也有人是出于無奈。比如新華社發自內蒙古的報道,一天陪洗八次澡的副縣長苦不堪言,一晚趕多次場的接待辦主任不堪重負等,被網絡諷喻為“接待也是生產力”,這恐怕才是“迎來送往”之風背后的真問題。

    變味的“迎來送往”浪費行政資源,影響行政效率,也隔膜了黨和群眾的感情

    記者:過度乃至變味的“迎來送往”有哪些表現和危害?

    吳臨芳:迎來送往一旦由禮儀變為一種規制,細化為“接待標準”,就會成為一種風氣,一種奢靡之風、鋪張之風。為了營造熱烈、熱鬧、熱情的氣氛,層層加碼,競相攀比,結果是不堪重負。過度的迎來送往,造成行政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大大影響了行政效率。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鋪張、奢靡之風,影響了黨的形象,隔膜了黨和群眾的感情。

    郭來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而諸如此類的“迎來送往”,卻是只務虛不務實、只會;尣粫䦟嵏桑桓挥谜f領導干部去考慮怎樣與人民群眾心連心,怎樣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了。嚴重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不說,還給群眾留下領導干部作風漂浮的印象。

    賈衛彬:廉不廉,看過節。變味的“迎來送往”就如“季節病”“時令病”,每到節日期間就會不燃自起,有所抬頭。有的是為順利通過考核、檢查、驗收,有的是為加強聯系好辦事、密切關系好升遷、答謝客戶好發展。有些是為了推進工作,有些則是不折不扣的腐敗行為。既傷害了干群關系,也損害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