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上海市民文化節倡導社會力量自主操辦,203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首度滿載運行

    基層文化場館 怎樣告別“空心”

    記者  曹玲娟

    2013年04月17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上海首屆市民文化節上,市民在徐家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參加弄堂游戲家庭比賽。
      人民視覺

    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利用率偏低,是文化事業發展中的老大難。從鄉村的文化院室,到城鎮的劇院館站,不少地方的文化場館建成后,卻因為缺少有吸引力的“內容”而門庭冷落,造成巨大浪費。內容與陣地,二者之間的渠道并不通暢。

    日前舉行的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讓原本有些冷清的203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首次實現滿負荷運行,叫好又叫座。如何為公共文化場所填充更豐富、優質的內容,如何讓節目與舞臺之間的牽手更簡單、便捷,進而提高文化“硬件”的利用率?上海的這次實踐,或許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編  者  

    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已于3月底啟動。春、夏、秋、冬4個活動季持續到年底,目標是要讓每一位上海市民都能參與至少一項或一次市民文化節活動,參與人次將達到2400萬。

    對此,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市民文化節指導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蕭燁瓔很有信心,“我覺得可以達到,我們要進一步打通內容與陣地之間的通道,讓花了那么多力氣建成的公共文化陣地有更多項目為百姓服務。”

    零門檻

    203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首度滿載,打造離市民最近的舞臺

    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胡英霞穿著漢服,與同伴們一起為參觀的市民演奏編鐘、跳起漢舞,推廣她們喜愛的漢文化!吧贁得褡宥加凶约旱拿褡宸棧覀兇h服的初衷,就是希望有一件民族特色鮮明的衣裳。”胡英霞說。

    這是上海石門二路街道社區文化中心的一場演出。在上海市民文化節活動現場,胡英霞所在的白領社團在這個由張愛玲故居改建而成的活動中心里賣力表演。古樸的磚紅色建筑里,從頂樓到底樓人頭攢動。

    放牛班的春天合唱團,讓農民工子弟愛上音樂,帶著自信放聲歌唱;上海首個由政府支持、社會力量承辦的藝術品跳蚤市場也順利開市,50余個攤位中吉他、素描、面具、藝術鐵壺等琳瑯滿目;在上海華陽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的特殊學生藝術作品展上,17歲的萬婕大方叫賣起了自己做的“地球皂”。

    數據顯示,上海市民文化節開幕當天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651場,就近參加文化活動的市民達100萬人次。

    “上海從來不缺文化活動及各類文化節,但從沒有一個節日能像市民文化節一樣包含如此多的活動類別且如此‘接地氣’!庇惺忻袢绱嗽u價。

    給百姓更多出彩的機會,也為市民享受文化藝術活動打造“零門檻”!笆忻裎幕澾@個平臺是給市民大眾的。我們的報名點、初賽都設在老百姓家門口,就是希望更多市民都能有所參與。”蕭燁瓔說。

    此前,石門二路街道社區文化中心的社區活動雖多,但更偏重于老人和兒童,該中心主任韓乃琳并不滿足!拔覀兯诘撵o安區,白領上班族特別多,因此我們也應該重視為白領們提供更多適合他們的文化活動項目,盡可能滿足每一個居民的需求。”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