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氣象和林業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沙塵天氣總體呈減少趨勢

    綠色焦點:北方沙塵天為何減少了

    記者  劉  毅  潘少軍

    2013年04月27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北方沙塵天氣得到很大緩解,與造林種草、增加植被密不可分

    專家介紹,沙塵天氣的發生、發展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沙塵源,即豐富的沙塵物質條件;二是適宜的天氣條件,主要是大風;三是近地層熱力對流不穩定。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教授級高工王信建表示,近十多年來,長期肆虐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天氣得到很大緩解,沙塵天氣發生頻次和強度都處于近50年來的較低水平,這些現象雖然與氣候變化有關,但也與造林種草、增加植被密不可分。

    2000年后,我國將林業生態工程整合為六大重點工程,積極推進跨區域、跨流域、跨行業的大規模生態工程建設。比如,我國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以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草原保護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相繼啟動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等區域性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對沙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治理,規模推進,全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001年左右,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出現由增加變為減少的拐點,由此前年均增加3436平方公里沙地變為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地,相當于由每分鐘增加10畝沙地變為每分鐘減少5畝沙地。

    “因為植被增加,我國沙塵暴的危害確實在減輕。”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監測處處長李夢先說,比如2006年是近十年來沙塵暴強度最大、對人們影響嚴重的一年,但無法與過去的沙塵暴相提并論。過去強沙塵暴往往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大量牲畜丟失,1993年5月5日甘肅武威遭遇“黑風暴”,導致70多人死亡,而現在不會出現類似情況。

    氣候變暖導致大風天氣減少,2000年后北方春季降水明顯增加

    廖要明說,大氣具備強的熱力不穩定性,產生邊界層大風,將沙塵吹起,由上升氣流將其輸送到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的急流將沙塵運輸到較遠的地區,由于沙塵自身的重量,在傳輸過程中沉降下去,就為沿途地區帶來了沙塵天氣。“大風天氣減少,也是沙塵減少的一個原因。”     

    為什么大風天氣會減少?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王啟祎博士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春季氣溫偏暖趨勢也很明顯,北方地區春季氣溫近50多年來總體呈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溫0.34℃,升溫率高于中國整體平均水平。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除2010年和2011年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以外,其余年份氣溫均接近或高于歷史同期。

    “氣候變暖直接導致冷暖空氣交匯減弱,大氣的熱力不穩定性減弱使得起沙的動力條件減弱,這是大風日數減少的原因。”王啟祎說,“大風日數少了,不僅減少了氣流中沙塵的夾帶,也減弱了沙塵向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輸送。”

    王啟祎還指出,2000年以后,北方地區春季降水明顯增加,相對濕潤度(表征某時段降水量與蒸發量之間平衡狀況的指標)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持續偏高,對地表植被生長有利、不利于近地層風掀起地表沙塵。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