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要不要再生一個?糾結原來不在于孩子

    2013年11月25日14:31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qū)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要不要再生一個?糾結原來不在于孩子

    口述實錄

    我的童年

    我是典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生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

    如果說第一代和現(xiàn)在有啥不同,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字:更孤獨。因為那個時代,既沒有網(wǎng)絡,又少有社會活動,一切業(yè)余生活簡單而乏味。是真正“一個人的成長”。

    父母是雙職工,從早到晚工作。關于童年最早的記憶,就是自己總被一個人反鎖在家。注意,是“反鎖”,為了以防壞人,門從外面鎖上,我從內無法解鎖。自然,在家也并非安全,所以從小就被父母耳提面命,廚房絕對不能進、冰箱絕對不準動、煤氣絕對不能碰,許多危險物品不能亂拿來玩。以至于中學里做化學實驗,我點不來酒精燈,會考時不得不在家練習“如何劃火柴”。

    小區(qū)里當然也有同齡人,然而一則我被反鎖在家,不得出門,二則父母期望高,所以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yè)。暑假某一天,我在家彈鋼琴,窗口有人喊:“彈琴的,彈琴的!”打開窗口一看,原來是小區(qū)里的小伙伴,他們幾個人在一起玩耍,忽聽樓上琴聲,想叫我下來玩,可惜,我出不了門。只好我彈一首,隨后把頭伸出窗外,聽小伙伴們評頭論足:“這個好聽,比剛才好聽。換一首,再換一首。”于是我再回到琴邊。這樣樓上樓下的交流機會,也屈指可數(shù)。

    漫長的假期一個人在家實在無聊,父母會借來許多書。小學時借的是童話,中學里就是世界名著。當時世面上書籍不多,堪稱本本都是經(jīng)典。于是,我被逼著成為一個“書蟲”,寂寞的童年,只有與書為伴。唯一的好處是,到了學校,我愛講故事,成了故事大王。或許正因為孤獨,刺激了想象力。現(xiàn)在想來,所有沉湎于虛擬世界的少年們,是否都有一顆寂寞的心靈呢?

    初中老師有次命題作文 “我的童年”,回憶起被反鎖在家的童年,以及被逼著每天練琴的枯燥,我寫著寫著就趴在桌上哭了。

    當時中學里宿舍有限,僅供少部分選擇性住宿,我卻積極主動要求住宿。住宿頭幾天,興奮得像放飛的鳥兒,在樓道里上躥下跳,仿佛整棟樓都是我家。放學后不必急著回家,與同學圍著大草坪聊天,有時會偷偷溜出校門逛商場或書店。晚飯在食堂與室友們一起吃,晚7點以后回到教室,與同學們一起做功課,偶爾趁著巡邏老師走開,偷偷打開教室里的電視機,或者悄悄在作業(yè)本遮掩下看漫畫書、武俠書。當遇到挫折煩惱時,閨蜜們還會在宿舍熄燈以后,躲在漆黑無人的閣樓上談心,再悄悄讓室友們從里面打開樓道總門,放我們溜回寢室……

    長大以后,我不只一次回想,所有的伙伴關系、人際交往,從住宿時才算剛剛開始。學會收斂脾氣,多從對方角度考慮,也是從住宿時才學起。

    時至今日,每天對著電腦,通過網(wǎng)絡,每一個個體貌似都不再孤獨,而心靈深處呢?或許我們自己也不得而知。(龔丹韻)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