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槍的雙手又拿起細小的針線
轉(zhuǎn)眼到了深秋初冬季節(jié),大別山的早晚,露寒霜重,山區(qū)還經(jīng)常陰雨綿綿,陣陣寒風襲人。但劉鄧大軍的官兵們卻還身著過黃河時的單衣,腳上穿著草鞋。如何解決部隊10多萬人過冬棉衣的問題,已迫切地擺在了劉伯承、鄧小平等野戰(zhàn)軍領(lǐng)導的面前。毛澤東對劉鄧大軍的冷暖十分關(guān)心,早在部隊剛到大別山不久,他就考慮到了這一問題,致電鄧小平等詢問解決冬天被服的可能性,提出如無法解決,即派第十縱隊護送,或送銀元就地購置。但因大別山遠離解放區(qū),千里迢迢,敵人又進行了嚴密封鎖,一時難以辦到。后來,毛澤東又來電指出:你們?nèi)姸聹蕚洌灰獙⒅攸c放在由后方按時供應(yīng)上面,而要放在自己籌辦上面;你們?nèi)缒芘κ占藁ú计ィ咳俗鲆患∶抟禄蛞患薇承模湍艽┑?2月或1月,那時后方冬服可能接濟上來。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劉伯承決定全軍一面打仗,一面學女紅,自己動手,解決棉衣問題。他們復電中央軍委:“我們決心自籌棉衣。”
鄧小平、劉伯承找來了后勤部的負責人,商量如何打好“棉衣戰(zhàn)”的問題。當后勤負責人向他們匯報有的部隊已經(jīng)按政策向群眾買了一些棉花、布匹,準備找裁縫縫制棉衣,然后總結(jié)經(jīng)驗再向全軍推廣時,劉伯承語重心長地說:“部隊的主動性和你們的想法都不錯,可是現(xiàn)在又是闖險關(guān),慢騰騰地要不得!只要我們下決心,不要中央和兄弟部隊支援,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
鄧小平強調(diào)說:“對,咱們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奇跡!”
“棉花、布匹各部隊都動手,看來可以解決,就是大別山的婦女大都不會做針線活,裁縫師傅有些難找。”
沒等后勤負責人把困難講完,劉伯承便說:“不能把眼睛只看著人民群眾嘛!我們共產(chǎn)黨人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我們?nèi)嗣窠夥跑娨惨杏職夂托判模?chuàng)造任何軍隊沒有創(chuàng)造過的奇跡!我們部隊的指戰(zhàn)員,都是來自工農(nóng)的子弟兵,他們中間有各種行家能手。咱們在敵后山溝里能辦起兵工廠,能搞大生產(chǎn)運動,能挖窯洞蓋房,出了多少木匠、鐵匠、泥瓦匠,出了多少養(yǎng)豬、種菜、種糧‘狀元’。現(xiàn)在,咱們要把部隊的彈花、漿染、裁縫巧匠都找出來,以他們?yōu)楣歉桑诿總班、排都開起裁縫鋪、被服廠。扛槍男兒漢,人人都來一面打仗、一面學女紅,怎么樣?”一席話說得大家都哈哈笑起來,沒有誰再提什么困難。
在下達全軍自己動手解決棉衣問題的命令時,鄧小平著重囑咐說:
“在籌集原料時,一定要注意工商業(yè)政策。就是地主、資產(chǎn)階級的店鋪,也要按價付款。人逃亡者,可留下借條,將來償還。”
命令傳下來,各縱隊分頭行動。一縱在蘄春、廣濟,二縱在黃梅、宿松,三縱在皖西,六縱在黃岡,自制棉衣的熱潮在全軍展開。
棉花、布匹弄來了,質(zhì)地不一,五顏六色。戰(zhàn)士們動腦筋,想辦法,有的用竹條、樹枝彈花,有的用稻草灰、鍋底灰染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接連幾天,鄧小平清晨起來沒有散步,劉伯承也一改晨讀的習慣。在一東一西兩間農(nóng)舍窗前,劉伯承和鄧小平做著同一件事情——自制棉衣。
鄧小平手腳麻利,大刀闊斧慣了。他穿上自制的新衣,走到院子中間,對著西屋的劉伯承喊道:看看我的手藝,如何?
不一會兒,院子里站著一圈直屬隊的干部,劉伯承出來上下打量了一番,反問道:“你自己感覺怎樣?”
“不錯,地道的手工藝品!”
劉伯承和眾人仔細一看后,都仰天大笑。原來,鄧小平自制的那件棉衣前襟撅著,后擺吊著,背上還有一個大鼓包。
劉鄧又從這個連隊到那個連隊,從這個“作坊”到那個“作坊”,親自看望、指導、鼓勵戰(zhàn)士們制作冬衣。
“這樣不行,棉花要絮勻,壓平。要不,厚的厚,薄的薄,上下會起疙瘩……”
“鎖扣眼要用捯線,縫口袋要用鉤針,這樣衣服才勻稱、嚴實……”
有的戰(zhàn)士不解地問道:“司令員怎么什么都會,連縫制衣服也過人三分?”
鄧小平笑著說:“司令員原是縫紉出身,要不是投身革命,說不定是個好設(shè)計師呢!”
大家齊動手,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嶄新的棉衣就穿到了南征指戰(zhàn)員身上。大家暖在心里,笑在臉上,度過了大別山最寒冷的冬天。有一首《棉衣歌》,傳頌著劉鄧大軍自制棉衣的動人故事,歌中慨嘆:“此事古今從未聞,千古奇跡出我軍。一切困難皆可度,全在萬眾是一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