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關鍵詞 結構調整
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
“當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必須更加尊重市場的規律,利用市場實現優勝劣汰,并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推動企業的產業升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轉型升級主要是企業的事,不需要政府推動過多的產業政策進行干預和扶持。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健全市場秩序,完善金融市場,為企業的轉型提供更好的融資服務。
“增強經濟內生活力和動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提高對要素成本提高的適應能力,進而形成新的贏利空間。”張立群說,明年要加快完善市場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嚴格破產退出制度,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和定價機制,更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作用,使進入與退出成為一個動態、良性運轉的過程,迫使企業素質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單位GDP能耗顯著下降。
但是也要看到,部分指標并不完全是我們主動調節的結果,而是經濟下行,特別是部分重化工業增長放緩帶來的結果。
所以,“對經濟結構調整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還要更好的通過價格機制和政策引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實現有質量和效益的增長,而不是有水分的增長。”孫立堅說。
“我國之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過快,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有很多屬于重復性的投資建設,現在把經濟增長的速度放慢一點兒,通過采取結構的調整和轉變模式的措施,讓經濟增長更加重視質量和效益。”湯敏說。
關鍵詞 城鎮化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城鎮化和市民化齊頭并進,會形成巨大的內部需求,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周期的重要抓手,是現代化的主線。中國現代化最大的潛力在于10億人以上規模的城鎮化,在于著眼于現代化遠期目標,高品質、高水平的城鎮化。”張立群說。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將帶來的健康投資,是以消費為目的的投資。因為城鎮化將帶動醫療、教育、水、電、交通等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都是有實實在在消費需求的投資。”哈繼銘說,一般來講,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3倍。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就會帶來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
湯敏認為,未來的城鎮化和過去的城鎮化最大的不同,就是讓農民真正成為市民。張立群也指出:“城鎮化是發展的效率問題,是發展的動力問題,而市民化是發展的公平問題。把城鎮化和市民化放在一起來統籌考慮,才是科學發展,才是真正既重視效率又重視公平。而城鎮化和市民化的齊頭并進,會形成巨大的內部需求,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動力。”
張立群說:“推進城鎮化要抓好長遠規劃,抓好基礎設施系統、特別是地下基礎設施系統建設,增強城鎮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提高城鎮的承載能力。”
湯敏表示,要讓農民成為真正的市民,一是地方政府要讓在城市長期居住的、有穩定工作的農民成為市民。二是建立地方政府的財政激勵機制,鼓勵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國家應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對“農民進城”進行支持。全國一盤棋,從整體上進行布局。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