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高層動態

    劉延東:讓農村孩子接受更好的義務教育

    2013年06月17日10:10   來源:求是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第一,堅持不懈鞏固提高“普九”水平

    “普九”是新中國的一項世紀工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目前,我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8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2.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2%,小學和初中的輟學率一直低于國家控制線(小學1%、初中3%)。但也要看到,我國義務教育城鄉差距還比較大,貧困、邊遠、民族地區差距更大,部分地區“普九”水平低、不穩定,鞏固提高的任務相當艱巨,決不能因為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務,就有松口氣的思想。

    義務教育是憲法和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所有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提供義務教育是政府法定職責,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家長法定義務。當前,一些地方輟學現象仍然存在。過去學生輟學主要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現在情況更為復雜。少數家長覺得讀書無用,讓孩子輟學務工;個別地區學生因上學路遠不便而輟學;有的學生因厭學而輟學;有的家庭監護責任不到位,造成一些留守兒童逃學離校。這些現象都須引起高度重視。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3%,2020年提高到95%。這是硬指標、硬約束,必須確保。一是政府責任不能減。控輟保學實行屬地化管理,要納入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政績考核指標。學生在什么地方輟學,所在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就有責任促其返學。二是學校工作要做實做細。加強管理,改進教學,以父母之心育人,幫助孩子成長成才。對學習困難、厭學逃學的學生,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三是全社會要形成合力。對沒有盡到責任的家長,要督促改正。對非法使用童工,出現一起查處一起。對流浪兒童,要動員社會力量,多措并舉,堅決減少以至消除兒童流浪現象。

    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特別需要關注兩個群體,就是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關愛不足,容易導致心理、情感、行為、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流動兒童也面臨入學和融入城市問題。要通過大力改善受教育條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體貼。寄宿制學校要優先接納留守兒童,城市公辦學校要為流動兒童提供更多入學機會,同時構建社會關愛服務機制,加強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要讓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城市成為流動兒童成長的樂土,老師成為最親近的人,讓孩子們學習有勁頭、生活更快樂。

    結合貫徹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教育部要研究制定開展“普九”成果“回頭看”活動。這項活動要與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結合起來,與教育督導結合起來,與發揮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用結合起來。通過“回頭看”活動,摸清底數,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鞏固“普九”成果,推進義務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

    第二,科學合理布局農村學校

    近十年來,為適應農村人口流動和學生分布的變化,各地對農村學校進行了布局調整,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辦學效益和質量。但一些地方也存在盲目撤并、過急過快的情況,部分學生上學路程變遠,安全隱患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加重。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專門印發文件規范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盲目撤并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各地要進一步把文件精神落實好,創造條件讓農村學生安全便捷上學讀書。

    一是嚴格規范布局調整程序。各地要抓緊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教育部要加強對各地的指導,盡快完成規劃備案工作。完成備案之前,暫停農村中小學校撤并。確需撤并的學校必須嚴格履行程序,聽取各方面意見,充分論證,逐級上報至省級政府審批,堅決制止強行撤并。

    二是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教育部要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標準和措施,配足宿舍、食堂、廁所、洗浴等必需設施,配齊管理服務人員,力爭本屆政府任內基本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不足、必需設施不完備問題。

    三是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改善村小學和教學點辦學條件,實施好“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優先向村小學和教學點輸送優質資源。要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的教師,解決好村小學和教學點開課不齊不足的問題。對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師,績效工資要予以傾斜。還可以采取走教、志愿者支教等多種方式改善師資條件。

    四是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時刻不能放松。在學校日常管理中,要做好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應急演練,提高學生防范人身傷害的能力。不少農村學生上下學路途遠、時間長,政府要統籌發展農村公共交通,根據當地實際,多種形式逐步提供校車服務。教育、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為有通勤需要的學生打造一條“綠色通道”。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劉延東活動報道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