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兩個百年”、“兩個全面”的奮斗目標,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把教育列為人民期盼“七個更”之首,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編織一張包括義務教育在內的覆蓋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這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現代化,基礎在教育、重點在農村。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村教育是興國之基、惠民之要,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乎社會公平正義。九年義務教育是人生連續受教育時間最長的階段,是打牢人生基礎的關鍵階段,對人的發展和未來幸福具有決定性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占全國85%以上,農村學生占全國70%以上,覆蓋了同齡學生的大多數。因此,辦好農村教育,直接關系2020年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還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連接點,只有為數以億計的農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才能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才能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后到河北阜平考察時講,“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可以說,農村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近年來,國家為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辦了一系列大事實事好事,既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又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在推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上都邁出了重要步伐。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大幅提高。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億元實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讓學校成為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營養改善計劃從最貧困地區起步,已經惠及3000多萬學生。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等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績效工資、周轉房建設、職稱評定改革等措施改善了農村教師待遇。農村義務教育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呈現出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2011年,我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下簡稱“普九”),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普九”完成后,義務教育發展向何處去?十八大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所有孩子不僅“有學上”,而且“上好學”。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任務,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承載著群眾對公平教育和優質教育的雙重期盼,比實現“普九”更為復雜、難度更大。推進均衡發展首先要從最廣大的農村開始,這是因為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城鄉差距,使農村成為我國社會事業和教育發展最薄弱的地方。因此,一個地方教育辦得好不好,首先要看義務教育抓得怎么樣;義務教育好不好,首先要看農村義務教育辦得怎么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重視下,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4%,總量達到2萬多億元,占財政支出的20%,各級黨委政府、各級財政部門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成果來之不易。當前,在經濟下行、財政增收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中央仍把教育投入作為剛性支出,提出繼續增加但要用好的要求,體現了中央對教育的特殊重視,社會對此也高度關注。各級黨委政府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對農村義務教育傾注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大的財力,把錢用在刀刃上,向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做到雪中送炭,織好網、補短板、兜住底、促公正。本屆政府任期內,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實現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改善、教育質量提升、城鄉差距縮小,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為億萬農村孩子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