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獨家稿件

    新時代學習工作室

    昭昭史鑒倡反腐!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6】

    楊立新

    2019年10月12日08:06    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原文】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出處】

    (北宋)蘇軾《范增論》

    【原典】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解讀】

    《范增論》是蘇軾早期的一篇史論文章,收錄在《古文觀止》卷十。文中蘇軾針對陳平用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觀點,翻空出奇,立意新穎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他打了個比方,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后蟲子才會寄生,說明事物總是自己先有弱點然后才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于項羽生性多疑,聽信讒言,才被敵人利用,從而丟掉了天下。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條古訓是符合唯物辯證法原理的: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第一位原因,腐敗問題的關鍵在于腐敗者自身道德素養(yǎng)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物質和金錢的誘惑。因此,我們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誘惑,經(jīng)得起考驗。

    黨風廉政建設,是廣大干部群眾始終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借蘇軾“物必先腐,而后蟲生”這句古語指出,“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告誡全黨同志,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扶婧穎、李源)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